自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巴中市國土資源局巴州分局圍繞“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要求,以“一切努力隻為群眾滿意”為目標,結合實際,積極開展“走基層,惠民生”活動,正風肅紀,嚴查四風,切實關注民生,積極與老百姓共筑新農村。
靈活務實 營造濃厚學習氛圍
據巴中市國土資源局巴州分局機關黨委書記楊忠平介紹,該局根據保發展、保資源、保權益實際情況,制定了一整套完整的學習計劃,做到三個到位:組織領導到位,實行“一把手”親自研學、組織召開相關會議,領導組還專門下設了材料、宣傳報道、后勤保障、督導檢查4個小組﹔動員部署到位,前后召開5次會議進行安排部署﹔投入保障到位,硬件、軟件齊全,對14個基層國土所配置了空調、照像機、電腦等,還匯編了一本“口袋讀本”發放給每一位職工,便於隨時學習。除了集中學習、討論,還專門安裝辦公軟件,編發手機短信300多條次,購買專家講座光盤組織學習﹔自編、自導、自演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題的文藝作品《搬家》,參加全市國土系統群眾路線教育文藝匯演,獲優秀作品獎。通過個人自學,全局職工記學習筆記均達40頁以上,並撰寫了心得體會。
與此同時,該局充分利用板報牆報、互聯網等媒體,通過懸挂標語、開設網站專欄等方式對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進行廣泛宣傳,營造了濃厚的活動氛圍。
拓展渠道 征求意見建議
堅持開門搞活動,廣泛聽取意見建議,是教育實踐活動的一大亮點。通過向各單位、服務對象、基層站所發送征求意見函,收到意見和建議17條﹔圍繞領導班子及成員“四風”問題,按照紅紅臉、出出汗和人人發言作為硬性要求,收到領導班子意見26條,班子成員意見32條﹔組織干部職工分別到轄區凌雲何家坪村、水寧寺枇杷村,與村黨支部、村委會干部和群眾代表座談,收集意見5條,局班子成員分別到挂聯鄉鎮國土資源所,認真聽取基層一線意見,收到意見4條。針對查詢地籍檔案的服務對象較多情況,該局採用干部跟蹤服務對象查詢地籍檔案全流程,體驗服務對象辦事感受,征詢服務對象對機關辦事流程、服務態度、服務效率的意見和建議。
為民辦事 共筑新農村
巴中市國土資源局巴州區分局有效地將學教活動同為民服務、為民辦實事有機結合,把讓群眾盡快富起來、幫助農民朋友建設美麗新農村作為群教活動最終目的。該局領導通過“走基層”,了解到寺嶺鄉板橋口村地質災害嚴重,影響車輛和行人交通安全,立即解決2萬元資金進行整治。協調解決的何家坪災毀耕地復墾項目已全面啟動,籌集發放幫扶資金24000元,支農化肥45袋。
巴州區凌雲鄉印山坪、白岩河、何家坪、鼓樓山、柏埡廟5個行政村,是全鄉耕地集中分布區,劃定的基本農田佔耕地的85%以上,也是全鄉的糧食主產地之一。2012年8月31日的特大洪災損毀耕地1139.47畝,造成一千余人的災害損失,為重建災毀家園,恢復群眾的生產、生活,巴中市國土資源局巴州分局當即派出人員進行調查了解災情,並積極幫助申請復墾1139.47畝,總投資225.50萬元的項目建設資金。
巴中市國土資源局巴州分局耕地保護股副股長羅洪剛對筆者說, 該項目重點土地平整、復墾區面積為89.14畝,一般復墾區面積1059.23畝﹔整治山平塘1口,整治農渠1100米,設置涵管35米,背水溝2000米﹔整治3.5m寬水泥路長2000m,配套錯車道共計8處,限寬墩2處﹔整治生產路340m 。
為建設標准農田,開展土地平整,改坡耕地為水平梯田,減少水土流失。巴中市國土資源局巴州分局積極為巴州區凌雲鄉印山坪村、柏埡廟村、白岩河村、寨子包村、何家坪村爭取土地整理項目,該項目規劃坡改梯整理659.82畝﹔旱地整理1492.98畝﹔格田整理1343.33畝(配套囤水田埂2742m)﹔水田整理5134.27畝;坡改梯配套生產路3377.00米﹔坡改梯配套排水溝3377.00米。項目區所圍面積24255.85畝,其中整理的地類為水田、旱地、農村道路、坑塘水面、溝渠、田坎,建設規模11051.40畝。項目估算總投資1602.8萬元。前期准備工作也完成,即將招商。
城鄉用地項目開發,是該局又一亮點惠民工作,該項目工程既是幫扶新農村建設,又能推進“巴山新居”工程。通過全域規劃,整體設計,一個包括農村土地整理、配套建設、農業產業調整用地、為農民增收、為當地經濟組織增效,總投資1億多元的農村宅基地整理項目,據悉,省國土資源廳已通過,隻等批復一下,就將招商實施。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凝聚了人心、匯聚了民意,巴州國土資源服務體系建設得到加強,服務能力得到提升,國土資源作用發揮更加有為,管理更加主動,民生保障更加有力。著力關注民生,有力保障民生,用教育實踐活動為巴州國土資源保障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巴中市國土資源局巴州分局,將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與國土資源融為一體,愛民之情、利民之意、惠民之舉得以充分體現,巴州國土資源人辛勤的付出,必將結出更加豐碩的成果。
(四川基層黨建雲平台供稿 熊安金 曾玲 鄒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