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縣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健全完善實事為民長效幫扶機制,以群眾為鏡,視群眾為親,實現扶民網絡化、常態化、制度化“三化”,推倒干群之間的“隔心牆”。
聯系“網絡化”,建平台強陣地。從規范聯系服務群眾工作平台著手,全縣各鄉鎮、各部門設立了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作為各級開展教育實踐活動的指揮平台,以便民服務中心、政法綜治中心為依托,從單一的咨詢辦証服務向社會綜合服務轉變,服務事項上延至上級職能部門,下伸至村級服務點,並公開展示工作流程、服務內容、辦事程序、收費標准、政策依據、服務電話,辦理事務做到有問必答、首問負責、限時辦結。目前,我縣14個鄉鎮、70個縣級部門建立了84個教育實踐活動辦,153個村(社區)建立了群眾工作站﹔通過開展“問計於民,問政於民,問困於民”“三問”活動,與群眾“面對面”交心談心2637人次,廣泛聽取意見建議178條,為群眾辦實事好事368件。
幫扶“常態化”,真駐村實蹲點。縣農、林、水、文化、衛生等部門,成立了32個工作服務小分隊,送服務上門,送科技、文化、衛生下鄉,與葡萄、石榴、臍橙、生豬等產業種養殖大戶結幫扶對子,“手把手”教技術,幫助新建農家書屋6個,贈閱科技書籍3600本。幫助當地群眾解決生產、生活、技術難題56個,推廣馬鈴薯高產栽培、測土配方等農村適應技術12項,為群眾節約生產成本累計680萬元,受到當地群眾的一致好評。
考用“制度化”,勤調研重口碑。按照新修訂的《干部任用條例》要求,建水縣將教育實踐活動納入領導干部綜合考核體系,並分類制定考核細則,根據干部崗位職責、任務量化打分,嚴格考核獎懲。在考核過程中,採取即時評議、電話反饋、意見箱、填寫評議表等形式,邀請群眾對干部進行評價,讓制度追著干部跑,干部圍著群眾轉。全縣84個參學單位在召開專題民主生活會后根據縣委活動辦的審核要求再次修改完善個人對照檢查材料、批評意見清單和“四風”問題清單,裝訂成冊后分別報縣紀委、縣委組織部存檔,作為干部考核任用的依據。
(雲南省建水縣黨建雲平台供稿 彭雲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