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新蒲新區永樂鎮驪龍居在推進發展、改善民生、構建和諧、服務群眾工作中,堅持把教育實踐活動取得的成效轉化為推進工作的不竭動力,力改過去居支“兩委”干部工作在居裡、電話代替見面、召開組長會議落實工作等突出問題,著力“四個到家”讓每一名居干部進得了農家門、說得了農家話、辦得了農家事,用實際行動彰顯活動帶來的新氣象、新變化,以實際成效贏得了群眾的廣泛贊譽。
助農增收到家。該居圍繞公路沿線,在后台至田坎等村民組,採取夏種鮮椒、冬種蔬菜的方式,大力實施“萬元田”發展計劃,現已引導群眾種植冬季蔬菜100畝、夏季鮮椒200畝,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原有土地的經濟附加值,使群眾的腰包漸漸地鼓了起來。同時,結合群眾院落情況,引導群眾大力發展庭院經濟。村民蔣后康,子女都已經成家立業,老兩口住在一起,種地缺乏勞動力,根據居委會為其制定的一對一發展計劃,養了4頭豬、2頭牛、近10隻羊,還利用房前屋后空閑地養了20多隻雞,實現了人年均純收入上萬元,既彌補了勞動力不足的現實,也給老兩口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釋疑解惑到家。該居作為茅坡水庫建設的主戰場,如何解開被搬離群眾長期繁衍生息之地心結、控制搬離群眾搶栽搶建抓好移民搬遷,確保區域和諧穩定和茅坡水庫順利建設,全居干部採取“集中宣傳、入戶解答”等方式,及時深入涉事村民組宣講政策。目前,已召開院壩會、院落會、田坎會近30場次,入戶解答移民搬遷政策400余人次。小水組的搬離對象廖永剛,為改善居住環境,用外出務工多年來的積蓄撤建房屋,在去年底得到用地審批手續后的他就起了地基,正當今年准備動工修建房屋主體時,就接到鎮村鎮建設服務中心的《停建通知書》,通過居委會干部三番五次向其解釋茅坡水庫建設的重要性及移民搬遷政策后,沒再繼續修建,並為廖永剛一家人聯系協調了住房,保証了正常的生產生活。
排憂解難到家。該居大沙灣寨子,原本有十多戶人家,由於不通公路,迫於生計,近年來大多數紛紛搬出,因各種原因現留有5戶人家。“要不是居委會幫我們,這條路也不知還要等多少年才修得通”。村民陳燕平高興地說。陳燕平雖是平凡農家女,但卻是在家唯一年輕人。在家照看家人的她,深深體會到不通公路的艱辛,雖然懷有修路的一腔熱情,但卻因資金、土地、人力等問題而不敢實施。居委會得知消息后,及時做通工作,使其放下了沒有建設資金、不好協調土地、沒有勞動力等包袱,毅然地帶頭承擔起修路的責任。通過居干部出謀劃策、幫助協調土地、爭取“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和從辦公經費中擠出3000元修通了公路,讓該組群眾多年通路的夢想終成現實,不僅方便了群眾的出行,而且還不再肩挑背磨販賣自家種出的農產品。修路如此,水利仍然。居兩委干部通過爭取實施后朝人飲工程,解決了330戶893人的人畜飲水困難。
幫貧濟困到家。心系弱勢群體,幫助解決實際困難,隻有干部把群眾當親人,群眾才能把干部當親人。村民趙運祿,妻子患有嚴重的精神病,居住的木屋年久失修、房頂大梁折斷、主體傾斜,隨時都有垮塌的可能。支部書記謝益均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及時帶領居支“兩委”干部為其搭建一處簡易的臨時住所,度過了眼前的難關,並立即與鎮民政、國土、村建協商其房屋重建問題。老黨員胡應權長期生病,生活困難,在對其進行結對幫扶外,支部還不時派人為其送上日常生活所需用品。如今,胡應權老人一提及居支“兩委”的干部就會流下飽含深情的淚水,哽咽地說:“沒有他們的關心,我怕早就不在了,他們就是我的親人!”。
(貴州新蒲新區黨建雲平台供稿 張昭暉 楊 蘭 鄧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