鍛造優良作風,以實干實績取信於民,關鍵在於勁不鬆、氣不懈,言必信、行必果。正如市委書記孫春蘭昨天在深入薊縣指導教育實踐活動整改落實工作時指出的,要落實整改措施,兌現整改承諾,不斷鞏固和擴大教育實踐活動成果,取得經得起歷史和實踐檢驗的成效。
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兩批教育實踐活動壓茬推進,全市各單位狠抓整改落實、建章立制各項工作,一批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得到解決,干部作風和精神面貌發生了明顯變化。而越是在這個時候,越是要防止鬆勁鬆懈。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不論到了什麼時候,作風這根弦都鬆不得。隻要一鬆勁,就會出現“沙灘流水不到頭”問題,滋生“隻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現象。把“堅持”二字貫穿到各個環節,思想不鬆、標准不降、力度不減,就能回應好群眾期盼,切實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緊迫的突出問題。
整改落實到了攻堅階段,是向群眾“交賬”的關鍵時期,不下狠功夫不行,不出狠招不行。這是最需要上勁的時候。“勁”從何來?從敢啃硬骨頭的擔當精神中來,從敬終如始、一鼓作氣的決心和方法中來。找難點、解難事,動真格、見真章,對尚未完成的整治事項,必須以准、狠、韌的勁頭一項一項整治、一個一個突破﹔對已經完成的整治事項,要堅持抓鞏固、抓提高,防止“反彈”和“回潮”,讓人民群眾看到實實在在的新變化、新氣象。
教育實踐活動是否扎實有效、有沒有走過場,群眾滿意是根本標准。無論是提高基層醫療服務水平,還是加大財政向農村教育投入傾斜力度,無論是切實解決農村吃水、用電、行路、乘車等難題,還是積極開展“一站式”服務、在提高服務群眾能力上下功夫,其指向,都是確保整改成效讓群眾看得見、感受得到、大多數人滿意。做到這一點,黨員干部就必須更加自覺地定位人民公仆的角色,對群眾要有親勁、抓工作要有韌勁、干事業要有拼勁,既要有服務群眾的感情,更要有服務群眾的辦法和本領。惟其如此,才能與人民群眾心連心,才能以優良作風、以雷厲風行的措施和行動造福百姓。
百事之成,必在敬之。堅持不懈開展作風建設,就要一直保持“在路上”的精神狀態,承諾說出一條就要做到一條,制度出台一個就執行落實好一個,通過抓常、抓細、抓長,實現作風建設規范化、常態化、長效化,以干事創業的熱情、自加壓力的韌勁、破解難題的魄力,交出改進作風的合格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