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貴州桐梓縣“三舉措”保障農民失地不失業

2014年09月17日13:4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征地拆遷等矛盾糾紛也隨之增多,為維護社會穩定和促進經濟發展帶來重大壓力。針對這一現狀,桐梓縣積極探索,創新社會管理模式,通過三大舉措,有效解決了失地農民務工和養老問題,助推了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

一是搭建失地農民就業保障平台,實現“農變工”。通過實施“農轉工”戰略,保障失地農民就業,破解拆遷難。如燎原鎮隨著工業化的快速推進,境內共有企業50多家,1700余畝土地被征用,涉及農7500余人,佔全鎮總人口25%。為了讓農民失地不失業,該鎮在全省成立首個失地農民就業保障平台,對失地農民家庭勞動力狀況和就業意願逐戶調查登記、建檔立卡,及時掌握鎮境內各企業用工信息,推薦失地農民到企業就業,在失地農民與企業間搭起一座“連心橋”。通過實施“農變工”戰略,該鎮近4800余名失地農民變身工人,人均收入從8000元每年提升到2000元每年。同時,該鎮根據企業用工需求和失地農民就業意願,有針對性地開展崗前培訓和就業培訓,根據培訓情況,該鎮在企業與失地農民之間進行雙向推薦就業。平台成立的當年就推薦200名失地農民就業。截至去年底,該鎮共向境內企業推薦季節工、特殊崗位工人2800多人。針對失地農民就業中容易出現的矛盾糾紛,該鎮在各個重點項目設立群工辦公室,建立重點項目地企快速反應機制,對失地農民就業進行跟蹤監督和全程服務,及時化解糾紛,保障了農民合法權益。

二是失地農民就地當老板,實現“農轉商”。針對失地農民中的年老體弱、婦女等,該縣積極實施“農轉商”戰略,引導他們開辦商店、鄉村旅館等。該縣建立了3個產業園區:省級婁山關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桐梓·重慶IT產業園)、省級婁山關經濟開發區、市級桐梓煤電化循環經濟工業園區。同時,以工業化、大項目引領縣域經濟發展步入快車道。在項目的帶動下,當地群眾搖身一變,變成了運輸車司機、鄉村旅館業主、餐館業主、建筑工程隊負責人、規模種植戶等。如楚米鎮三座村村民婁義珍夫婦,她家在桐梓·重慶工業園的帶動下,新修了一幢4層樓的平房,房子的三樓和四樓租給園區建筑工人,每年可收房租3萬余元,丈夫購買了一輛貨車在園區搞運輸,每年可掙8萬余元﹔而她的小賣部,一年可掙1萬余元。

為幫助農民更好就業,該縣各鄉鎮主動對接縣人社局、縣農牧局、縣總工會、縣信用聯社等部門,積極爭取了小額貼息貸款,幫助失地農民申請小額貼息貸,解決農民創業中起步資金短缺的難題。目前,全縣已有5000余名農民自主創業當了老板。

三是瞄准工人需求、實施“菜籃子工程”。隨著大企業、大項目落地建設,外來人口和企業工人逐漸增多。該縣瞄准工人需求,引導農民重點進行蔬菜、肉類、水果生產,圍繞工人餐桌子的“菜籃子”工程在全縣上下縱深推進。如楚米鎮三座村后泥組農民張志勇,在園區附近租了50畝地,發展紅提子,每年創10萬元以上。燎原花園村農民楊信全,培植香菇、平菇10000多包,年收入七萬多元。在楊信全帶領下,整個花園村培植食用菌的農民達150多戶,每年培植食用菌60多萬包,產值近千萬元。目前,該鎮共種植蔬菜4000畝,栽植精品蘋果300畝。楠木村規范化白山羊養殖基地達到700頭規模,黎思村啟動建設標准化養豬小區共養生豬1000多頭。

(貴州省桐梓縣黨建雲平台供稿) 

分享到:
(責編:高巍、權娟)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