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濤 |
“接地氣”的本質是實事求是,而不是趕時髦。隻有不唯書、不唯上、隻唯實,“接地氣”才能真正接得上、接得通、接得好,才能有底氣、長靈氣、得人氣
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接地氣”成為一個高頻詞匯,這是黨風加快好轉的一個表現。但是,少數黨員干部只是把“接地氣”當成趕時髦,丟掉了“接地氣”本質是實事求是這個靈魂,“接地氣”變形走樣,成了新的形式主義,群眾不但不買賬,還很反感,對此應引起高度警惕。
判斷是否“接地氣”,要看是否把握實情、揭示問題。為什麼共產黨人要“接地氣”?因為隻有深入基層、群眾、一線中去揭開事情的面紗,去粗存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方可還原並把握事情的真正面目。1930年,為了准確摸清中國的富農問題和商業情況,毛澤東同志抽出近1個月時間,與農民、手工業者、商人等深入談心,寫出了著名的《尋烏調查》﹔1961年,為了尋找擺脫國民經濟困境的辦法,陳雲同志花15天時間到農村訪農戶、下田地、看豬圈,查找問題症結,寫成了《青浦農村調查》。反觀當前有些干部,有的調研之前不做准備,不帶主題、不帶問題下基層,漫無邊際、走馬觀花﹔或者基層提前安排,看的是事前過濾的假象、表象﹔或者不敢直面問題,害怕引火燒身,等等。這種“接地氣”,實質是用“假”的態度帶回“假”的情況。要扭轉這一狀況,必須堅持和弘揚我們黨實事求是的優良作風,沉下心、扑下身,琢磨了解老百姓關心關注的問題,用務實的作風、踏實的做法,真正掌握“實事”。
判斷是否“接地氣”,要看是否真正解決問題。了解“實事”不是根本目的,最終還要“求”,得出“是”,幫助基層和群眾解決實際問題。然而在實踐中,還有少數干部存在重調查情況、輕解決問題的現象。有的熱衷於搭“花架子”,表面轟轟烈烈,對群眾訴求就是不解決﹔有的隻做“傾聽者”,筆記記得細,對群眾反映的問題拿不出破解之道﹔有的喜歡開空頭支票,群眾面前拍胸脯,回去之后拍屁股。這些做法,不僅“地氣”沒接上,還會失信於民,讓群眾寒心。扭轉這種現象,就是要在虛心聽取群眾意見、專家意見的基礎上,科學決策、民主決策﹔執行過程中群眾有不同反映,要及時研究並予以回應,將“接地氣”貫穿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
判斷是否“接地氣”,要由群眾來評說。是真情實意還是虛情假意,是沉下心還是走過場,群眾看得最清楚,最有發言權。有的下基層隨從記者前后跟,“群眾演員”一大群﹔有的深入基層卻不深入群眾,聽匯報作演講,就是不進尋常百姓門,群眾戲稱這樣的領導干部是“白天出風頭、晚上上鏡頭”。為何有的領導干部“接地氣”在群眾眼裡擺脫不了“作秀”嫌疑?究其原因,就是用自我感覺代替了群眾評判,習慣於自說自話。領導干部要真正“接地氣”,唯有把群眾認不認可、滿不滿意作為衡量標准,才能得到百姓真心贊揚。
總之,“接地氣”的本質是實事求是,不唯書,不唯上,隻唯實。唯如此,“接地氣”才能真正接得上、接得通、接得好,才能有底氣、長靈氣、得人氣。
——中共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委書記王文濤近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記者 劉士安整理
《 人民日報 》( 2014年09月17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