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了《中國紀檢監察報》上的一篇《“板凳辦公”開辟為民辦事快車道》的“讀者來信”,對此頗有一番感觸。
說是一篇讀者來信,不如說是一封感謝信更恰當些。信是福建南安市九都鎮林坑村支部書記李泉源寫給該市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督導組的,信中的大概意思是,南安市在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開展“板凳辦公”活動,當活動辦收集到林坑村因資金不足,造成該村2000多口人長期喝不上放心水的問題后,鎮裡立即召開現場會,發動村民、鄉賢捐資助推,一下子就解決了40多萬元資金,不僅鋪設了自來水管,再建了一座清水池,讓全村老少爺們喝上了放心水。
一個時期以來,少數領導干部存在著脫離群眾的傾向,他們習慣於坐在辦公室裡聽匯報、下命令、作決策,以至於制定政策時脫離實際,確定目標時好高騖遠,落實工作時蜻蜓點水,難以取得好的效果,甚至會走彎路,給黨和人民的事業造成損失。究其原因,就是沒“與群眾坐在一條板凳上”。
劉雲山同志在貴州調研時,多次深入山區農村、場礦企業,窗口學校,並語重心長地教育身邊的省、市、縣領導,做群眾工作首先是個感情問題,有了深厚的百姓情懷,就有了為民利民的自覺自願。領導干部一定要牢記黨的根本宗旨,真正弄清楚我們黨為了誰、依靠誰,弄清楚我們的根在哪裡、本在哪裡,視百姓為父母、為親人,始終與群眾坐在一條板凳上。
與群眾坐在一條板凳上,看似簡單的一句話、一個動作,但其寓意深遠。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心底是明白的,隻有真正把群眾當自己朋友,站在群眾立場想問題,用群眾語言去交流,群眾才會想聽、愛說,打開話匣子,無話不談,從而拉近距離、消除隔閡。相反,要是擺著官架子、打著官腔、板著冷面孔,與群眾坐在一條板凳上,群眾就會看不順眼,採取消極態度。
黨最大的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最大的危險是脫離群眾。干群關系的融洽與否,關系到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關系到人心向背的大問題。因此,福建南安市在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大力推行“板凳辦公”,全市廣大黨員干部與群眾坐在一條板凳上,逐村逐戶建立民情檔案,“零距離”了解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糾紛、破解發展難題,因此,促進了干部作風轉變、促進了干群關系融洽、促進了基層和諧發展,真正把實事做到群眾心坎上。“板凳辦公”開展以來,全市共征求群眾意見建議7250余條,解決群眾切身利益問題766個,特別是解決群眾“最后一公裡”問題499件。
縣鄉(鎮)處在聯系民生、服務群眾的前沿陣地,縣鄉(鎮)干部的一言一行直接關乎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心中的形象。南安市在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推行“板凳辦公”,與群眾坐在一條板凳上說事,群眾會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時間久了,就會給出一個基本的評價,若心裡不裝著群眾、不掌握服務本領、不為群眾解難事,是很難取信於民、做好群眾工作的。所謂“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干部”就充分說明了這個道理。所以,縣鄉(鎮)領導干部要騰出更多的精力與時間,帶著深厚的感情貼近群眾,多到群眾中走一走,聽眾家言,察百戶情,關注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實實在在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引導和幫助人民群眾發家致富,努力化解矛盾糾紛,保護農村生態環境,增加群眾的幸福指數。
總而言之,隻要我們一以貫之、常抓不懈,始終堅持和群眾坐在一條板凳上,做好以真心換信任、以耐心換支持、以細心換成效,那麼,黨群干群關系一定會進一步緊密,黨的執政基礎也將更加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