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市縣傳真

河南魯山:三項服務,構建黨群連心橋

2014年09月15日13:2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河南省魯山縣把黨員群眾綜合服務中心、服務站作為推進基層服務型黨組織的有力抓手,整合服務資源,創新工作模式,努力創建群眾滿意、黨員滿意的黨群之家,著力打通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裡。

推行四定工作法,為群眾提供一站式服務。依托建成的27個黨員群眾綜合服務中心,我們探索推行了“定職責、定人員、定時間、定方式”的“四定工作法”,切實抓好服務中心的作用發揮。一是定職責,找准職能定位。對鄉鎮、縣直單位和社區黨組織,分別明確主要職責,找准工作定位,形成三級聯動共創服務中心的工作格局。鄉鎮負責服務中心的組織領導、工作指導﹔社區搞好社區群眾民情民意、服務需求的收集反饋﹔縣直單位發揮部門優勢,幫助解決服務中心在建設、運行、服務中遇到的突出問題。去年以來,縣直單位共向黨員群眾綜合服務中心(服務站)支持幫建資金286萬元,配備辦公設備394件,幫助解決各類問題255個。二是定人員,確保有人理事。在不增加人員編制、不增加財政負擔的前提下,落實工作人員,確保服務中心工作正常開展。鄉鎮結合農村黨總支、工作片,每個服務中心確定3至5名專職人員。每個鄉鎮和縣直單位各明確1名聯絡員,負責收集、反饋群眾需求信息。縣委選派3名副科級待遇的大學生村干部和24名鄉鎮新錄用的公務員,到服務中心、服務站挂職鍛煉,提供人力支持。三是定時間,科學開展服務。平時工作日以社區專職干部為主,負責接待群眾咨詢來訪,開展代辦服務。每周二、周五,由鄉鎮職能部門組織人員,為群眾開展相關服務。每月8日、18日、28日,縣直有關單位組織便民服務隊到社區開展集中服務。同時,根據群眾臨時需求,適時開展預約服務,使服務更具針對性。如:農業、科技部門先后到庫區鄉東許庄社區組織藍莓種植技術培訓8次,到田間現場指導20余次,幫助社區群眾發展藍莓種植370畝,帶動60多戶群眾脫貧致富。四是定形式,突出便民利民。在利用便民服務大廳服務窗口和各服務室開展定點服務的同時,對年老體衰、行動不便群眾,或是一些需要現場勘察、現場維修等服務項目,組織便民服務隊,為群眾提供上門服務。同時根據社區群眾需要,深入田間地頭、項目基地、居民集中區,開展科技推廣、健康體檢等方面的現場服務。去年以來,全縣黨員群眾綜合服務中心共為群眾辦理各類証件1760余件,開展代辦服務1230余次、集中服務585次,解決矛盾糾紛332起,幫助群眾選上致富項目230個。

規范三服務模式,為群眾提供零距離服務。今年在黨員群眾綜合服務中心沒有覆蓋到的村,全縣共建成了350個黨員群眾綜合服務站。在縣財政較為困難的情況下,去年我們投入100萬元獎補給5個服務中心市級示范點,今年又擠出100萬元支持服務站建設。服務站建成后,我們探索了“三服務”的工作模式,有效發揮服務站的作用。一是落實值班服務。村“兩委”干部、大學生村干部和駐村干部,工作日輪流在服務站值班,並通過公開欄等形式,將值班人員、聯系方式、服務事項等內容向群眾公示。對於需要在村裡加蓋公章等手續,值班人員審查后直接辦理﹔對於群眾在惠農政策、農村法律、辦事程序方面的疑惑問題,值班人員當面給予解答﹔對於群眾之間鄰裡糾紛、反映的熱點矛盾問題,值班人員負責調處解決。目前村裡每天都有人值班、有人管事,群眾隨時能夠找到村干部。據統計,全縣服務站已為群眾提供各類咨詢服務21000余次,化解矛盾糾紛1400余起。二是突出代辦服務。為了方便群眾辦事,對村裡不能直接辦理的証件手續,由村干部負責代辦。代辦前,值班人員一次性向群眾告知辦理証件所需的手續資料,群眾把各類手續提供齊備后,由村干部到鄉鎮或縣行政服務中心為群眾集中代辦。辦理后在規定時限內通知群眾到服務站領取,對於行動不便的群眾,村干部送証上門。這樣使群眾少跑了不少冤枉路,節省了大量的時間。今年以來,全縣服務站已為群眾代辦戶口、低保等手續証件17000余件。三是開展集中服務。根據群眾的服務需求,每月縣、鄉職能部門到服務站或群眾的居住地、生產地,開展一次集中服務,並向群眾發放便民服務卡,寫明服務職能、聯系方式,群眾有事可直接聯系咨詢或預約服務。今年4月份以來,縣、鄉職能部門已開展義診、科技培訓、法律咨詢等集中服務1230余次。

開通黨群直通車,為群眾提供面對面服務。一是整合資源,組建黨群直通車。縣委結合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借鑒推廣了庫區鄉“汽車上的鄉政府”的做法,結合縣直單位職能,組建了“農業服務直通車、科技服務直通車、扶貧助困直通車”等15支便民服務隊,根據群眾需求定期深入到黨員群眾綜合服務中心、服務站,為群眾提供面對面服務。如:衛生系統開通了“衛生服務直通車”,設立“流動衛生院”,已開展義診活動150余次,義診群眾5500余人。文化、廣電部門開通了“文化服務直通車”,以“倡樹新風、構建和諧”為主題,編排文藝節目,巡回各村組織匯演20余場,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二是結對幫扶,拓展黨群直通車。進一步拓寬黨群直通車內涵,組織縣直單位聯系112個村,1153名困難群眾和162名失依兒童。對聯系的村,幫助解難題、助發展﹔對聯系的困難群眾,定期探望,結對幫扶﹔對聯系的失依兒童,分別明確1名科級干部為代理家長,及時解決失依兒童學習、生活困難。目前,全縣各單位共幫助622戶群眾選上了致富項目,向失依兒童資助現金63800元。三是干部駐村,延伸黨群直通車。通過干部駐村工作延伸黨群直通車的服務觸角,從縣直單位、鄉鎮選派1100名機關干部,全縣555個行政村每村2名駐村干部,常年駐村,宣講政策,化解矛盾,解決難題。及時搜集群眾服務需求,向所在單位反饋,在資金、項目、人力等方面對所駐村進行幫扶服務。特別是在今年夏季的抗旱減災工作中,駐村干部共協調抗旱資金98.5萬元,水泵53台,水管6880米,為打好抗旱減災攻堅戰作出了積極貢獻。

(河南省魯山縣黨建雲平台供稿   趙偉)

分享到:
(責編:高巍、權娟)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