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爛尾,費時費力又費錢﹔活動“爛尾”,傷人傷己丟民心。教育實踐活動進行到整改落實階段,查擺出的問題能否抓在手上、落到實處、改出成效,直接決定了整個活動的成敗,事關群眾對黨的直觀評價。如何確保作風建設這項系統工程如期保質保量地“竣工”,成為群眾關注的焦點。
當前,問題整改進入攻堅期,越到最后越是一些難啃的“硬骨頭”,棘手的“硬茬子”,但個別干部卻沒了初始的工作勁頭,工作放鬆了要求,降低了標准,喪失了激情,征求的意見被擱淺,承諾的事項沒下文,群眾的期盼沒回應,如此“不在狀態”容易讓活動變成“爛尾工程”,損了黨的形象,失了群眾的信任。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群眾是最好的監督員。凡事如果習慣“自彈自唱”,搞“體內循環”,沒有有效的監督,缺乏“給力”的懲罰,領導干部就會覺得不作為也不打緊,“爛尾”的成本太低,活動的成效就會打問號。把活動開到群眾“眼皮底下”,讓群眾“看得見”,有“話語權”,整改就不容易“爛尾”,作風建設才會取得實效、長效。
請群眾監督,不做“思想上的懶漢”。始終堅持開門搞活動是開展教育實踐活動的基本要求,走群眾路線為民是根本,真開門、開大門才能贏得群眾信任。查找的問題,整改的清單,完成的時間表、路線圖,不妨多“晒晒”,少一些“不能說的秘密”,多一些“坦蕩蕩的真誠”,不藏著掖著,不“躲貓貓”。把群眾請進來,當成自家人,“零距離”接觸,“面對面”溝通,把自己交個實底, 加深彼此了解,增進干群感情,多做思想“保健操”,給感情“換換氣”,增強轉作風的自覺性、主動性。
讓群眾評判,不做“行動上的矮子”。作風轉得怎麼樣,不是王婆賣瓜的自我標榜,需要群眾實打實地從心底裡認可。面對難啃的“硬骨頭”,不能怕“擱著牙”就不願啃、不想啃,黨員干部該有股逢山開路、遇河搭橋的精氣神﹔對群眾作出的承諾,要做到“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不找借口推脫,隻想辦法解決﹔對查擺的問題,不僅要台上“反省深刻”,措施“有鼻子有眼”,台下更應“立馬就改、改就辦好”。整改的成績單交給群眾評一評、議一議,不滿意的“回爐重改”,意見大的“重點整治”,堅決不讓整改“爛尾”,以實際成效贏得群眾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