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實踐活動中,江蘇淮安區以“三化”服務積極回應群眾需求,努力提升群眾滿意度。
聚集特殊群體服務“定向化”。構建困難群眾救助機制,推動科級以上干部與全區2600多戶病災、貧困、零就業家庭結成對子,在生活生產、創業致富等方面進行點對點幫扶。細致排查,為230多名孤困兒童建立個人成長檔案,向全區女干部和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發出倡議,招募176名“愛心媽媽”,與其牽手連線,送去親情關愛。結合“千名黨員回社區”活動,對刑滿釋放人員和閑散不良青少年群體,落實黨員干部“一對一”專人責任幫帶,在工作安置、思想幫教、生活幫撫等方面給予更多的關注和幫助。
跟蹤群眾需求服務“動態化”。建立一支250多人的“老少民情團”隊伍,分布在城區及各鄉鎮,常態了解群眾需求。今年上半年,圍繞群眾期盼,在15個城市社區全面啟動綜合服務中心升級工程,突出文化設施和醫療服務提質,拓展服務內涵。在86個離城區較遠的村居,設立“360便民服務點”,為群眾代辦創業項目審批和獨生子女証件申領等事務。在經濟開發區,積極爭取業主支持,新建50平米以上的“職工活動室”82間,配備常用藥品、圖書雜志、飲水機等設備,為職工打造功能齊全、環境舒適的休閑空間。
確保常態長效服務“責任化”。結合服務型基層黨組織建設,推動各級黨組織根據黨員類別、職務和個體特長,按照“能力與任務相適、居住地與服務區相近”的原則,為2萬多名在職黨員劃分服務群眾“責任田”,引導黨員以“宣傳員、調解員、幫辦員、服務員”“四員”角色定位,定期開展“亮身份、亮承諾、亮業績,爭當服務先鋒”“三亮一爭”活動,提升服務效果,推進服務常態化。每半年分類開展一次服務成效考評,著力激發黨員服務群眾的創造性和主動性。
(淮安市淮安區黨建雲平台供稿 韓學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