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群眾路線工作法100例征集

荊州沙市區:開展“三創三業”活動增強村黨組織服務功能

2014年09月11日16:1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中,湖北省荊州市沙市區著眼於提升村黨組織服務功能,在全區開展“三創三業”活動,通過扶持村黨組織領頭創產業、引導黨員帶頭創事業、幫助困難群眾努力創家業,著力激發黨員群眾干事創業熱情,不斷增強村集體經濟實力,拓展為群眾黨組織服務群眾的能力和水平。

一、扶持黨組織創產業,加快村集體經濟發展。一是建立激勵機制,政策扶持促發展。建立集體經濟發展獎勵制度,區財政每年列支20萬專項經費,採取以獎代補的形式,對集體經濟發展進步村給予獎勵。建立部門聯系村工作機制,實行經濟部門聯窮村、黨群部門聯弱村、執法部門聯亂村,加大對口幫扶力度。近年來,全區共落實各類幫扶項目143個,幫扶資金350萬元。對集體經濟發展落后薄弱村,由鄉鎮領導班子成員對口聯系,從區直機關選派14名優秀干部擔任村黨組織“第一書記”,幫助理清工作思路,推進集體經濟發展。截至目前,全區集體經濟收入過5萬元的村已超過90%,其中44個村集體經濟收入過10萬。二是依托經濟合作組織,產業帶動促發展。各村根據自身產業特點,組建產業協會、生產合作社等各種形式的合作組織,充分發揮專業組織在技術、信息、市場上的優勢,提供產供銷一條龍服務,指導農民集約經營、規模生產。村級組織通過資產入股、價格利差、利潤分紅等形式,在帶領群眾發展致富的同時,也開拓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新路子。全區依托現有的瓜果、蔬菜、水產、花卉苗木等產業基地,建立各類農村協會黨支部、產業基地黨支部12個,覆蓋全區50%以上農村勞動力黨員,合作組織在推進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位置更加突出。觀音垱鎮北河村通過成立御達長湖水產品運輸專業合作社,指導養殖戶科學養殖,年外銷水產品300多萬公斤,實現村集體年收入過6萬元。三是優化發展模式,因村制宜促發展。全區總結推廣合作經濟、休閑農庄、代辦服務、空殼村資產置換等多種發展模式,指導各村結合自身實際,通過組建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建設現代農庄、開展代辦服務、注冊發展公司等方式發展村級產業,壯大集體經濟。近郊村立新鄉荊江村通過成立荊江實業發展有限公司,與個體民營企業強強聯合,實行股份制開發房地產項目,實現了村級集體經濟的快速發展。

二、引導黨員創事業,發揮黨員示范作用。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個主題,積極搭建黨員發揮作用的平台,引導他們立足崗位干事創業促發展。一是引導優秀黨員充實班子創事業。根據各村實際情況,將農村優秀黨員選拔進村“兩委”班子,引導他們在服務群眾、建設新農村中建功立業。對經濟薄弱村,重點選用懂經濟、善經營、會發展的經濟能人,積極帶領群眾培育富民強村新產業,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對矛盾問題積累嚴重的村,重點選用公道正派、依法辦事、善於做群眾工作的人,切實維護農村社會穩定。關沮鎮清河村原本是一個債務嚴重的薄弱村,村級班子軟弱渙散,是個名副其實的后進村,該村優秀黨員唐文雲上任后,通過建基地、引企業、強管理,加快發展集體經濟,村級債務得到化解,班子戰斗力和凝聚力明顯增強,各項工作躍居全鎮先進行列。二是引導外出黨員回鄉創業促發展。在外出務工經商黨員中實施“回鄉創業”工程,出台一系列優惠政策,積極引導外出能人黨員回鄉創業,帶領村民共同發展致富。岑河鎮桂花村黨員李友清積極響應號召,回鄉創辦宏達塑膜包裝有限公司,發展針紡織配套產業,目前企業年產值達到700萬元,安置農村富余勞動力80余人。三是引導普通黨員立足崗位作貢獻。開展農村黨員設崗定責活動,根據黨員年齡和特長,設置創業致富示范崗、村務管理監督崗、社會治安維護崗、信息咨詢服務崗等崗位。按照黨員自願認崗、支部定崗的方法,組織農村無職黨員認領相應崗位。通過制定目標責任、開展崗位競賽、樹立先進典型等多種措施,引導普通黨員認真履行崗位職責,為群眾辦實事2180多件。立新鄉東岳村在沙北新區拆遷工作中,充分發揮老黨員作用,組成拆遷政策宣傳隊,挨家挨戶上門宣傳拆遷政策,耐心細致做好群眾工作,促進了拆遷工作的順利推進。

三、幫助困難家庭創家業,促進群眾創業就業。在全區大力實施“百姓創家業”項目,對困難家庭實行技能培訓、小額貸款資金、跟蹤服務三位一體幫扶,幫助他們增強創業就業能力。一是開展技能培訓,提升創業本領。結合群眾創業需要,採取“企校聯合、訓崗結合”的辦法,對從業人員進行市場分析能力、市場競爭意識、經營管理能力的系統培訓,幫助他們掌握創業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要領。2014年,全區先后組織開展技能培訓8場次,培訓700多人次。同時,區農業局、科技局、水產局等單位,充分發揮技術優勢,組織成立專家技術服務團,定期組織送技術信息到基地,現場解決創業農民的技術問題。二是貼息貸款支持,解決資金瓶頸。對符合創業條件的項目,每個提供2-5萬元無擔保政府貼息貸款,利息由區政府代還﹔對有一定實力、項目前景好的提供5—30萬低息貸款,政府代還一半利息,有效解決了創業戶資金瓶頸。同時,積極協調市區有關部門,認真落實各項創業優惠政策,為創業戶減免辦証費用、減免稅收。今年,全區共發放貼息貸款3150萬元,扶持創業戶600余戶。楊安慶一家原是雙下崗職工,多次爭要低保,后來在“百創”項目的支持下開辦了塑料瓶蓋廠,不僅解決了個人生活困難問題,而且安置了5名下崗失業人員。三是開展跟蹤服務,確保創業成功率。按照每個項目一個責任單位、一名機關干部、一套幫扶方案的要求,建立了區“四大家”領導和副科級以上干部聯系創業項目制度,對創業項目實施“一對一”全程跟蹤幫扶指導。幫扶干部按照幫及時辦証、幫信息提供、幫市場分析、幫技術指導、幫協調服務“五幫”的要求,定期上門了解業務經營和資金使用情況,及時幫助解決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為解決創業者缺乏經營經驗、市場信息不靈等問題和困難,聘請大專院校專家教授、企業家、政府部門領導,組成專家咨詢服務團,設置《創業幫扶工作服務卡》和《專家會診表》,為創業戶提供咨詢和指導,及時為他們排憂解難。區工商聯發揮聯系企業的優勢,發動執委成員與創業戶開展對口幫扶,指導生產經營,幫助開拓市場,切實提高了創業成功率。

分享到:
(責編:秦華、權娟)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