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群眾路線工作法100例征集

內蒙古察右前旗黃旗海鎮:四個“一對一”助推群眾路線活動落到實處

2014年09月11日15:5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近日,察右前旗黃旗海鎮大喇嘛村的李陽格外開心,困擾他17年的“黑戶”問題在該鎮聯系點領導賈志剛的協助下得以解決,他再也不用擔心外出打工時被警察查身份証。這是黃旗海鎮在密切聯系群眾中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的一個縮影。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察右前旗黃旗海鎮緊緊圍繞“為民務實清廉”這條主線,以解決“四風”為重點,以“一對一”幫扶為突破口,在黨和群眾中架起了一座座“連心橋”。

“一對一”走訪——悉心傾聽群眾呼聲

“我們隻不過是跑跑腿,打好為民服務這份工。”為了解決李陽的戶口問題,黃旗海鎮聯系點領導賈志剛“折騰”了近半個多月,找領導簽字、批示,多次協調公安、民政、衛生等部門領導。

“把群眾的事當作我們的家事”。鎮黨委書記馬貴廷同志如是說。他們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黃旗海鎮建立起“領導聯片、干部包村”責任體系。鎮黨委7名班子成員帶領全鎮黨員干部,分別深入7個村委會進行專題調研,專門設計了民情聯系卡、民情意見箱和民情日記,鎮干部將民情聯系卡發給聯系點的群眾,與群眾面對面、手拉手、心貼心交流,了解群眾生產生活狀況,理清發展思路,制定發展計劃,探討解決問題的辦法,村民反映的每個問題均在“民情聯系卡”上記錄,形成了實實在在辦好事、千方百計幫民富的工作長效機制。

“民情聯系卡”,在黨和群眾中架起了“連心橋”。截至到目前,該鎮領導干部共發放民情聯系卡3000多張,全鎮包村責任人共記錄民情日志120本,駐村干部共記錄民情日記1300條,走訪群眾3732戶,收集意見建議92條,為群眾解決問題72個,形成專題調研報告7篇。

基層干部的形象直接關系到黨和政府的形象。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需要通過基層干部的扎實工作,一件一件去落實和解決。來自賽漢村的群眾說:“自從有了民情日記,干部進村入戶多了,坐辦公室少了﹔與我們打成一片多了,擺架子少了﹔干部下訪多了,村民上訪少了。”

“一對一”助學——及時上門送教解惑

這是一場觸及思想靈魂的學習,這是一次掃除作風之弊、行為之垢的精神洗禮,黃旗海鎮以上率下、學深學透,學習創新、求活求真,措施落實、從嚴從細,按照學教活動的要求,全面開展了學習教育活動,達到全覆蓋、全普及、全提高、全進步。全鎮採取集中促學、領導帶學、案例教學、專題討論等方式,由班子成員逐篇領學規定篇目,細學自選內容。充分利用晚上和雙休日組織集中學習,對照“四面鏡子”自省自查,運用身邊信訪案例解剖麻雀,開展學習心得交流,撰寫心得體會。拋開就事說事的慣性思維,從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的高度重新破題,運用群眾路線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反思自我、尋找差距、剖析根源、拓展思路、解決問題。

特別是針對全鎮26名年齡偏大、行動不便、不能按時參加集中學習的離退休黨員實際情況,由26名在職黨員干部對他們進行“一對一”助學,按照學習計劃安排,按時給他們送去《論群眾路線—重要理論摘編》、《厲行節約反對浪費—重要論述摘編》等學習資料,使離退休黨員及時掌握鎮黨委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情況,做到離崗不離黨、離崗不離學。同時,通過上門助學、面對面座談等方式,切實了解離退休黨員的實際困難。得知退休黨員陳建忠身有殘疾,家庭困難時,鎮黨委、政府經研究后,決定將其聘為鎮政府臨時工作人員,幫助鎮政府食堂做飯、衛生清潔、辦公供暖、夜間值守等,使其不但找回了重新上班的感覺,而且有了一份固定的收入,減輕了家庭經濟負擔。

“一對一”聯系——時刻挂念“游子”冷暖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將遍及各地的32名流動黨員緊密相連,利用QQ群、微博、電子郵件等現代通訊載體,“編織”成溫馨的家園。這些流動黨員,通過網絡齊聚交流、互吐心聲、共克困難,並且積極參加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每個月的15日、25日,流動黨員們都會在QQ群裡過組織生活。通知外出黨員參加流入地黨支部的教育實踐活動。告知他們鎮裡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傳達鎮裡會議精神,郵寄學習資料。學習結束后,大家在QQ群裡展開討論。同時還開辟了“網絡黨校”、“重要精神”等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網上學習專欄,引導黨員爭當勤學模范,提升黨員的“爭優”能力。為及時記錄學習活動成果,確定評比的客觀依據,將流動黨員的來往通訊、郵件,述職報告、思想匯報、取得的成績等都一一記錄在案。目前,已經形成QQ群原始記載3本,近3萬字,短信、郵件、黨員心得體會等1本,共10000多字。

全鎮針對勞務輸出在呼和浩特市和包頭市較多的實際情況,黃旗海鎮黨委對所有外出黨員重新進行摸底調查、建檔立卡,了解外出黨員的外流去向,由32名鎮黨員干部及村黨支部成員對32名外出黨員進行“一對一”聯系,包村干部定期走訪流動黨員家屬,幫助他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讓流動黨員感受到黨組織的親情和溫暖。

以“服務團+支部”模式在駐呼駐包建立了一個臨時黨組織,使流動黨員就近參加組織生活。鎮駐外臨時黨組織堅持“分類指導、分類施教”的原則,採取集中宣講、送學上門、個別輔導、流動黨課等多種學習形式,做好教育實踐活動的學習教育和征求意見工作,以黨章和黨的基本知識、黨史黨建、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黨內法規和黨風黨紀等為重點,加強流動黨員組織觀念教育,增強黨員意識。同時駐外臨時黨組織深入到流動黨員中,採取座談交流、個別走訪、隨機調研等形式,與外出黨員溝通、征求流動黨員對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基層組織建設、產業發展、民生改善等方面的意見建議,及時了解外出黨員學習、生產、生活方面的問題,鼓勵流動黨員在建設家鄉中爭當“六員”:即共同致富的“信息員”、縣域形象的“宣傳員”、招商引資的“聯絡員”、外出就業的“引領員”、商品流通的“中介員”、聯系群眾的“服務員”。

一個個堡壘建起來了,一名名流動黨員凝聚到了一起,找到了在異地他鄉屬於自己的家。流動黨員臨時黨支部已成為前旗籍在外流動黨員的紅色家園、外出創業就業人員的堅強后盾、展示前旗人民精神風貌的文明窗口。

“一對一”幫扶——潛心為民分憂解難

該鎮廣大黨員干部以“訪民情、匯民智、釋民惑、惠民生”為出發點,帶著感情、帶著問題、沉下身、穩下心,深入基層,了解群眾所思、所憂、所盼,真正做到為人民群眾排憂解難,涌現出了許多感人事跡。

針對困難黨員生活貧困的實際,他們通過走村入戶,摸底調查,共慰問困難家庭56戶,送去慰問金及物資合計1.8萬元。針對移民區安全飲水工程設備陳舊、管道年久失修,經常出現供水難問題,該鎮駐村干部先后10多次對該村吃水狀況進行走訪調研,形成書面材料提交旗水利局,通過項目爭取一部分、財政墊支一部分、干部捐獻一部分的辦法,籌資18萬元,對機電井、管道及配套附屬設施進行維修維護,保証了機電井的正常使用。針對鰥寡孤獨、老弱病殘、老上訪戶等特殊群體,由鎮16名黨員干部對16名特殊群體進行“一對一”幫扶,九間夭村孤寡老人郭滿英因年齡大,身患重病,不能行動,鎮黨委書記馬貴廷得知情況后,第一時間深入該貧困戶家中,與老人促膝談心,並送上了慰問金﹔梁西村的老黨員陳亮患老年痴呆多年,生活不能自理,鎮政府副鎮長王瑜深入該戶噓寒問暖,了解實際情況,解決他們的燃眉之急,其他黨員干部也對服務對象給予不同程度的救助。

一件件實事結出了豐碩成果,一曲曲贊歌彈奏出美麗樂章,一面面黨旗映紅了黃旗海畔。

啟示:走好群眾路線,做好群眾工作,各級領導干部是最直接的載體、最活躍的因素、最關鍵的推力。黃旗海鎮黨委通過採取四個“一對一”, 切實轉變思想觀念,提高服務意識,深入基層,解決群眾難題,實行一對一幫扶,與他們親切交談,了解他們的生活、學習情況,聽取訴求,整合各類資金,潛心為民分憂解難,使干群關系進一步融洽,增進群眾感情,贏取群眾的信任與支持,密切黨群干群魚水情。

分享到:
(責編:秦華、權娟)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