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廣大基層黨員干部串百家門、聽百家話,面對面交流、一對一談心,從老百姓最不滿意的地方改起,從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做起,敢聽“難聽話”、“刺耳話”,盡力辦實事、解難事。
臭水坑變成黨員干部的“反光鏡”
多年來,東城辦事處魏海社區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堆滿了街道旁邊的三個坑塘。一進入夏天,老遠就聞到臭氣,群眾意見較大。活動中,社區黨支部組織召開征求意見會,黨員、居民對改善社區生活環境提出了很多問題,對社區“兩委”班子提出尖銳批評。
征求意見會散了,社區“兩委”班子會接著開,認為這些年黨員干部都忙於顧自己,社區的事管的少了,老百姓的話聽的少了,與群眾的距離遠了。社區“兩委”班子認為,群眾對臭水坑的意見就是一面鏡子,每個黨員干部都應該照一照自己的思想,從社區干部身上找差距,從黨員發揮作用方面找距離,時刻不能忘了自己的責任。
病根找到了,問題也就解決了。黨員干部帶頭出義務工,修通了下水道,填平了臭水坑,還向上級申請來了健身器材,昔日的臭水坑變成居民的健身廣場。
蔬菜大棚架起黨群干群的“連心橋”
李村鎮安庄村是當地的蔬菜大棚專業村。去年,在鎮黨委的幫助下,村裡建起了120個蔬菜大棚。建一座大棚投資不少,能否真正讓老百姓的錢袋子鼓起來,群眾心裡有疑問,村黨支部一班人心裡也沒底。
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安庄村黨支部組織召開了3次座談會,挨門串戶走訪了30多家大棚種植戶,與20多戶致富能手談心交流。大家說,村裡的大棚,是個“饃籃子”,但能不能變成“香餑餑”,就看村干部經常圍著誰家的棚轉悠,光打自己家的小算盤,不關心全村的蔬菜管理和銷路,群眾的心就放不下來。
菜農的話在村班子心裡起了波瀾。村黨支部於是組建了“黨員服務隊”,配備了技術協調員,邀請鎮農技站專家常年傳授管理知識,上網查看信息,跑銷路,黨支部為大棚戶搭起了致富“服務台”。如今,每個大棚一年收入近3萬元,帶動全鎮建起了500個多個大棚。
惠民政策落實成了群眾心中的“一杆秤”
給群眾辦理低保是好事,更是難事。西城辦事處南華社區是個失業人員多、弱勢群體多、困難群眾多的老社區。社區班子認為,讓居民參與評議,把落實黨的惠民政策這杆“秤”交個居民,事情就好辦了,群眾也更信服了。
原來有了低保名額,社區班子先研究,再找幾個居民代表征求意見。這樣做居民參與范圍太小,難免會出現在小圈子裡定低保現象。社區“兩委”班子經過研究,決定將低保按照個人報名、居民代表評議、社區公示等步驟確定低保名額,並將“居民代表評議”作為重點,凡是過不了居民代表評議關的,就說明不具備納入低保條件,誰說也不行。這樣,社區干部拿著在低保這杆“秤”,居民手裡拿著秤的“砣”,群眾放心了,社區干部也不難了。
公示欄晒出村務財務的“明白賬”
社區沒有“明白賬”,干部手裡一團“糊涂賬”,老百姓“不買賬”。這是牡丹辦事處伊廟社區開展教育實踐活動中征求到的意見。村務財務公開不及時,公開內容簡單,老百姓看不清楚、算不明白,群眾心裡沒數,干部心裡也沒底。
社區班子決定拿這個“老大難”開刀,主動晒出“明白賬”。社區的大事都上牆,一面公示欄看清楚,讓群眾聽得懂、看得明。在村務公開方面,黨支部、兩委會、居民代表會通過的事項,第一時間全部上牆公開﹔財務公開方面,社區所有的賬目經會計記帳,到服務中心報賬,核算清楚后及時公示,具列出支出和結存情況,所有賬目一目了然,真正做到讓群眾知曉、受群眾監督。
(山東省菏澤市黨建雲平台供稿——王懷振 王海龍 陳廣琳 高帥 范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