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群眾期盼,開展"雙包雙促"扶貧攻堅行動。圖為市委書記胡潤澤(左二)在商南縣金絲峽鎮太子坪村與包扶對象商談產業發展項目。
編者按:“陝西最窮是商洛”曾經是人們腦海中揮之不去的印象。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商洛市緊扣民意,尋找差距,在中國夢的引領下,按照“三嚴三實”的要求,解放思想,務實創新,雙包雙促,廣場問政,教育實踐活動如火如荼,富有實效,干部作風切實轉變,發展活力日益顯現,“秦嶺最美是商洛”的畫卷越來越靚麗,越來越多的群眾得到更多實惠,貧窮漸行漸遠,幸福如影隨形。
部門包村 干部包戶 促村域經濟發展貧困戶脫貧 促干部作風轉變能力提升
雙包雙促:啃下貧困“硬骨頭”
曾在全國創出小額信貸扶貧、整村推進扶貧、農村低保與扶貧政策兩項制度銜接三大扶貧開發經驗的商洛市,目前仍有64萬群眾尚未脫貧致富。這些貧困人口多數分布在高寒邊遠山區,基礎設施落后,產業發展滯后,致貧因素疊加,增收致富困難,是扶貧開發最難啃的“硬骨頭”。
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為了回應群眾反映強烈的貧困問題,以及黨員干部不深入基層、不辦實事等問題,商洛市委、市政府立足實際,積極探索精准扶貧新路徑,以1031個重點貧困村、14萬戶貧困農戶為對象,於今年3月份規劃部署,在全市范圍開展了以“部門包村、干部包戶,促村域經濟發展、貧困戶脫貧﹔促干部作風轉變、能力提升”為內容的“雙包雙促”扶貧攻堅行動。
今年以來,全市組織1022個部門單位,3.34萬名干部職工,按照一個或幾個部門包扶一個貧困村,每名廳級、處級、科級、一般干部分別包扶5戶、3戶、2戶、1戶貧困戶的標准,分兩輪對全市所有貧困村、貧困戶全覆蓋。第一輪從2014年到2016年,第二輪從2017年到2020年。通過部門包村、干部包戶,幫助包扶村制定發展規劃、培育主導產業、完善公共服務、改善居住環境、抓好班子建設,把包扶村建成社會主義新農村﹔向包扶戶送政策、送產業、送技術、送信心、送信息,扎實幫扶貧困人口增加收入,早日實現脫貧致富。在2020年前,努力把全市的貧困村建設成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貧困人口實現穩定脫貧。
為了全面落實“雙包雙促”目標任務,商洛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一把手”任組長的“雙包雙促”工作領導小組,並以縣區為單位成立了由7名副廳級領導任團長的雙包雙促工作團,抽調2841名干部職工,組建了979個駐村幫扶工作隊,輪流駐村開展幫扶工作,嚴格落實一個明白卡、一個扶貧手冊、一個信息管理台賬、一個三年扶貧規劃、一個到戶扶貧責任承諾書“五個一”制度,建立長效包扶機制,不脫貧,不脫鉤,不拔“窮根”不收兵。同時,將“雙包雙促”工作納入部門單位、干部職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范圍,嚴格實行一月一統計、一季一督查、半年一總結,年終全面檢查考核。
目前,全市1022個部門單位,3.34萬名干部職工共結對包扶貧困村979個、貧困戶7.39萬戶。發放包村、包戶《工作手冊》4.32萬冊,填寫、懸挂包戶扶貧明白卡7萬多張。在包扶村累計實施幫扶項目4061個,投入幫扶資金2.04億元,幫助發展核桃、板栗、烤煙、蠶桑、中藥材等經濟林園43.2萬畝,養殖商品畜68.5萬頭(隻),新修改造村組道路370公裡、入戶路836公裡、橋涵165座,鋪設飲水管道901公裡,修建蓄水池273個,建村衛生室29個,公共服務中心93個。
通過開展“雙包雙促”扶貧攻堅行動,全市各級各部門機關單位的黨員干部再不像過去那樣,整天坐機關看報喝茶寫空文章了,每月都要到包扶村上,督促落實向百姓承諾的事項,了解包扶戶實施增收項目時還有沒有困難亟待解決,拉近了黨員干部與基層群眾的距離,作風更加務實,更接地氣了。
打造四級平台 突出四級聯動 建立四項機制
為民服務代理制:鋪就聯系群眾“快車道”
商洛市把“為民服務代理制”作為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創建的重要內容,緊扣服務群眾“最后一步路”問題,建立完善了四級聯動的服務機制,形成了覆蓋全市的為民服務代理網絡,有效破解了群眾“辦事難”問題,架設了群眾與黨組織之間的“便民橋”,鋪就了黨員聯系服務群眾的“快車道”。
打造四級平台,完善代辦網絡。按照硬件規范、軟件達標、干部坐班、群眾滿意的標准,全面整合面向群眾辦事的各項黨務、政務和社會事務,著力構建覆蓋市、縣、鎮、村(社區)的四級便民服務網絡。從鎮(辦)的便民服務、財稅綜合服務、綜治維穩“三個大廳”到農村(社區)的公共服務、便民服務、綜治維穩“三個中心”,全面推行挂牌上崗、首問負責、限時辦理、服務承諾等制度。對於涉及群眾辦事、有基礎設施條件的市、縣(區)直部門和事業單位,逐步建立便民服務大廳,將本部門本單位涉及群眾的服務事項集中辦理,公開服務內容、經辦人員、辦理程序和收費標准,接受群眾監督﹔對於涉及群眾辦事、但沒有條件建立服務大廳的部門和單位,普遍公示便民服務流程圖,在醒目位置公開服務項目、受理地點、工作人員、聯系電話以及服務承諾。目前,全市建立縣(區)便民服務中心42個,鎮(辦)便服務中心103個,村(社區)便民服務中心1185個。
突出四級聯動,跟進服務群眾。突出為民服務代辦,著力構建以縣(區)政務大廳為核心,以鎮(辦)便民服務中心為支撐,以村(社區)便民服務中心為輻射,以組便民服務代理點為補充的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四級為民服務代理體系”。圍繞權力的運行和對權力運行的制約監督,探索建立四級服務機構相互監督、相互促進的聯動機制,讓群眾“少跑一趟路、少跨一道門、少找一個人”。縣(區)行政服務大廳內設民政、教育、財政、農經、司法、國土資源、工商管理、勞務輸出、社保等窗口,各服務窗口簡化辦事流程,為群眾提供一站式、一條龍服務。鎮(辦)代理中心對群眾申辦的簡易事項實行直接代理,當場辦結﹔一般事項實行承諾代理,在承諾時限內代理辦結﹔特殊事項實行聯合代理,由代理人協調有關部門在承諾時限內聯合辦結。村(社區)便民服務大廳實行村(社區)干部輪流坐班制,建立村(社區)干部代理“定人、定點、定時、定責”制度,實行“一件事、一個人、抓到底”的工作機制,讓群眾在家門口享受零距離服務。組設立便民服務代辦點,由村民小組長或者無職黨員兼任代理員,負責收集本村民小組代辦事項申請。縣(區)、鎮(辦)、村(社區)、組四級為民服務代理機構對群眾申辦的事項中,按照簡易事項、一般事項、特殊事項三種類別,實行直接代理、承諾代理、聯合代理進行代理,讓群眾“隻進一個門、隻找一個人,就能辦成事”。
建立四項機制,務求辦理實效。為解決為民服務全程代理工作“好發動、難堅持”的問題,建立四項保障機制。一是建立民需調查機制。為鎮(辦)、村(社區)干部劃分責任片區,收集群眾需要代辦的事項,建立上下聯動、民情直達的民需收集網絡,實行上門和預約代辦服務。二是建立契約化管理機制。縣(區)、鎮(辦)、村(社區)逐級簽訂代辦合同,將代辦工作與工作人員的工資、獎金及評優樹模挂鉤,年底考核兌現﹔把為民服務代理制與農村黨員積分評星管理、黨組織和黨員聯系服務群眾“記實卡”制度緊密結合。三是建立服務監督機制。推行為民服務全程代理首問責任制、一次性告知制、服務承諾制、限時辦結制,規范服務行為。四是完善群眾評議機制。定期組織開展為民服務代理工作群眾評議活動,對每位干部履行職責、遵守制度的情況量化指標進行打分,代辦效果好不好,讓群眾說了算。(葉朝陽 李思杰 王琪 王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