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湖北襄陽從端正干部政績觀入手 找到打開民心的鑰匙

2014年08月31日14:10  來源:湖北日報

20平方米宿舍支張床后,能做飯的地兒,就隻剩下陽台。

不久前,宜城市小河鎮朱市二中20套教師周轉房動工,讓青年教師金志蓉看到了不在陽台上做飯的希望。

她不知道,這一切與居民劉亞輝攔車告狀有關。

檀溪湖居民的質疑

市直機關怎能與居民爭利?

劉亞輝,襄城區檀溪湖社區居民。

24日,記者在檀溪湖社區找到她時,她正在社區打掃衛生。提起攔車“告狀”之事,她有點不好意思。

去年12月30日,省委常委、襄陽市委書記王君正到檀溪湖社區征求意見,她將准備上車離開的王君正攔住:“我們這社區路什麼時候能修好?”

修這條社區路,要征用市直一部門提前征、但又不符合規劃的2000平方米土地。市建委、市規劃局協調數次無果。工程開工不久便停工。

怎麼能與民爭利?在王君正過問下,市直某部門迅速將地歸還給了檀溪湖社區。

此事在襄陽產生強烈反響。人們看到了為民謀利、讓群眾共享發展成果的新思想、新行動,紛紛敞開心扉、建言獻策。

2.3萬多條意見和建議收集上來,《襄陽市改善民生三年行動計劃》7月12日起在當地媒體公示,其內容包括13個子項目的責任人、完成時間節點等。

從公示開始,市教育局局長李菲就沒睡過囫圇覺。目前,全市還有278所沒有達到標准的義務教育學校要實現“五有”,即有宿舍、食堂、自來水、洗浴室、廁所。今年則要完成98所。

李菲說,壓力特別大,時間到了,完不成,要在媒體上說清楚。

最新調查顯示,13個子項目全部開工。

“公廁書記”的反思

為什麼遺忘了城市的角落?

晚飯后,騎個自行車專跑背街小巷,是棗陽市委書記陳東靈養成的新習慣。

近兩年,棗陽城建投入過了25億元,城市框架拉開,街道上四季有花。老百姓和陳東靈都高興。

但有冷水潑來:城市建設注重豪華和排場,涉及民生的城建項目不過問。

陳東靈來到北城辦事處趙家巷。還沒進公廁,臭氣已扑鼻。廁所門口污水橫流,進不去。

陳東靈在反思,為什麼過去沒有關注到城市的角落?說到底還是私心在做怪,背街小巷的公廁領導不去,與政績無涉。

城建、環衛等部門負責人被召集到公廁開現場會。37座公廁改造工程全面鋪開。陳東靈也有了個雅號:“公廁書記。”

一絲不苟地勘誤糾錯、實干實行,以實績化民怨、贏民心。宜城市中華大道與一陽路交匯路口,地勢低,一下雨就堵。稍不注意,行駛的小轎車就會被淹熄火。

宜城市委書記李詩說:“對群眾感情真一分,工作作風就會好一分。”該市拿出800萬元,改造城區下水管道工程已動工。

生鏽機井的追問

解決最后一公裡有多難?

襄州區古驛鎮二房村的左大權,對村干部有一肚子意見。

2012年區裡向省、市爭取資金,在村裡打了8口抗旱機井,每口投資上10萬元。井打了,沒架電線,成為供參觀的“景點。”

去年干旱時區裡就承諾架電線,可今年干旱時機井仍在生鏽。群眾最反感“干打雷不下雨”的假把式,最厭惡“隻有唱功沒有做功”的空頭承諾。

襄州承諾拿出2000萬元,兩年內將近年來打的149處電力不配套、52處泵站電力不配套的抗旱機井修好。

堅決剎住形式主義、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歪風。始終保持一絲不苟的認真勁、一抓到底的堅韌勁、攻堅克難的拼搏勁,以便民利民為行政准則,解決好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問題。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襄陽查處弄虛作假等違反“八項規定”精神的黨員干部354人,移送司法機關28人。

市人社局與金融機構合作,開通銀行協助認証服務,13萬離退休人員領工資時就可實現養老金資格認証。180個“三無小區”整治全面開工,32790套保障性住房開工……記者鄧洪濤 夏永輝 通訊員秦操 林萬平

分享到:
(責編:朱書緣、秦華)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