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群眾路線工作法100例征集

河南淇縣:“三下三進”工作機制的調查與思考

2014年08月27日08:3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近年來,河南省淇縣按照鶴壁市的統一安排,著力深化規范提升以“工作建制下設、工作職能下放、工作力量下沉,村組干部進戶解民憂、鄉鎮干部進村辦實事、鄉鎮主要領導進站破難題”為主要內容的“三下三進”工作機制,實現了干部聯系和服務群眾的常態化、長效化,走出一條轉變政府職能、改進工作作風、解決聯系和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問題的新路子。當前,淇縣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在深入開展,其做法和經驗,對於搞好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把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好貫徹好具有一定的借鑒與啟示。

 “三下三進”的基本做法

針對長期以來“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的基層工作狀態,以及部分基層干部“身在基層下不了基層”、服務群眾“庸懶散”“中阻梗”等不良現象,近年來,淇縣積極探索和創新鄉村干部扎根基層、聯系服務群眾的方式方法,在全縣著力構建和推行“三下三進”工作機制,努力打通聯系和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裡”。

推出“三下”舉措,構建網格化服務群眾機制

為解決鄉鎮政府管理模式滯后、群眾工作出現“盲區”等問題,淇縣立足轉變鄉鎮政府職能、改進基層干部作風,推動鄉鎮干部深入基層、為群眾提供零距離服務,提出“三下”的思路和舉措。一是工作建制下設。按照打造“30分鐘公共服務圈”的要求,每個鄉鎮按地域劃分成若干網絡狀區域。每個區域按照人口基數大、經濟發展好、地理位置優的條件,選定一個中心村設置管理服務站,輻射周邊村庄。鄉鎮干部吃住在服務站,全天候、零距離服務群眾,做到近身管理、貼心服務,讓群眾找人有對象、辦事有去處。二是工作職能下放。鄉鎮黨委、政府按照權責相符的原則,賦予管理服務站人權、事權、財權,明確服務站黨組織在加強黨建、推動發展、維護穩定等方面的責任。職能下放后,服務站擁有重要事項把關權、資金使用審批權、有關証件代辦權和矛盾糾紛調處權等職權,形成“人由站定、錢由站管、事由站辦、責由站擔”的工作機制。三是工作力量下沉。鄉鎮黨委、政府合理調配機關人力財力物力,積極推動力量下沉,確保2/3的科級干部進駐管理服務站,2/3的干部進駐行政村。加大經費投入,強化工作保障,努力把好事、實事辦到群眾的心坎上,真正使群眾得實惠。

採取“三進”方式,建立常態化服務群眾制度

為有效遏制脫離群眾的官僚主義現象,淇縣從拓寬服務群眾渠道入手,積極探索常態化服務群眾工作機制,形成“三進”的群眾工作方式。一是村組干部進戶。村組干部每季度定期走訪群眾,聽取群眾呼聲,了解群眾訴求,汲取群眾智慧。村兩委成員分片聯系農戶,每季度對轄區內群眾走訪一次,做到對群眾的基本情況、流動去向、致富需求、實際困難等了然於心,並及時幫助群眾解決遇到的難題。二是鄉鎮干部進村。要求鄉鎮駐站干部堅持“坐班解民憂”與“進村察民情”並重,在確保服務站每天都有干部值班的前提下,其余干部進村入戶,為群眾提供政策宣傳、技術指導和資金扶持,幫助解決道路交通、飲水灌溉、電力通訊、村居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等問題,同時了解社情民意,排查不穩定因素,對發現的問題現場辦公及時解決,確保小事不出行政村、大事不出服務站。三是鄉鎮主要領導進站。鄉鎮主要領導固定每周三到各服務站,重點解決經濟發展、土地征用、房屋拆遷等方面的突出問題,並與群眾進行面對面溝通交流,及時解決群眾反映的問題,真正做到察民情、集民智、解民憂、保民安、幫民富。

推動“下”“進”融合,搭建聯系服務群眾三級平台

在具體實踐中,“三下”建立起的是框架,“三進”融進去的是主體,把“三下”和“三進”高度結合起來,使這一聯系服務群眾的工作機制充分發揮作用。淇縣積極打造鄉、區、村三級服務群眾平台,努力在“下”與“進”的結合上做好文章。一是在鄉鎮設置融勞動保障、投資服務、村鎮建設、民政、計生、農技等部門為一體的社會管理服務中心。該中心由鄉鎮主要領導負總責,為群眾提供政策咨詢、科技培訓、証件辦理、社會救助、勞動保障等服務。二是在中心村設置管理服務站。鄉鎮主要領導定期進站,鄉鎮干部長期駐站,為群眾提供全程代理服務,服務站有辦理權限的事當場辦理,沒有辦理權限的事由駐站干部把手續帶到鄉鎮代辦,辦好后再送還給群眾,以減少群眾的奔波勞頓。同時,為提高辦事效率,各服務站普遍建立首問負責制、服務承諾制、預約服務制、限時辦結制。三是在行政村設置民情服務室。駐站鄉鎮干部經常進村進室,村干部輪流值班,代為群眾辦理事項、反映問題。目前,全縣已設立鄉鎮社會管理服務中心9個,服務站30個,民情服務室177個,共有200多名鄉鎮干部通過駐站進村下沉基層一線,基本改變了過去群眾有事“摸不到門、找不到人、辦不成事、來回瞎折騰”的狀況。 

“三下三進”的主要成效

“三下三進”工作機制在淇縣推行幾年來,把以往的群眾“上跑”變為目前的干部“下沉”,把政務服務和公共服務延伸到“最后一公裡”,有力地推動了鄉鎮政府職能、工作方式和干部作風的轉變,收到了干部得到鍛煉提高、群眾得到真正實惠的實際效果。

鄉鎮政府職能轉變邁出了重要步伐

受傳統計劃經濟管理體制的影響,長期以來鄉鎮政府主要履行經濟和社會管理職能,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花費在完成所謂的“中心任務”,而在為群眾提供致富信息、公共醫療衛生、農村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方面,履職不夠、欠賬較多,群眾意見很大。淇縣推行“三下三進”工作機制的著眼點,就是探索新形勢下如何更好地貫徹群眾路線,更直接地聯系和服務群眾。在探索實踐中,該縣通過推行“三下三進”工作機制,有力地促進了鄉鎮政府職能轉變。目前在淇縣廣大鄉鎮,權力下放、人員下沉、資金下撥、服務下移已成為常態,農民群眾正越來越多地享受到各類公共服務,以往的“管理型政府”正在被“服務型政府”所取代。對鄉鎮政府職能發生的這種變化,農民群眾看在眼裡,喜上眉梢,他們高興地說:“人民政府就是為人民!”

鄉鎮干部工作作風有了較大改進

長期以來,許多鄉鎮干部開展農村工作,固守的仍是計劃經濟時代的舊觀念,同群眾打交道採用的還是傳統的老方法,不能適應新的形勢和任務,同群眾的願望和需求相距甚遠,在一定程度上疏離了和群眾的感情,影響了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在農村的貫徹落實。淇縣推行的“三下三進”工作機制,一改過去坐在辦公室裡靠電話發號施令或跑到基層指指點點、亂說一通的工作方式,把辦公桌直接搬到村子裡,把工作溫馨地做到農家小院,做到田間地頭。廣大鄉村干部深入實際調查研究,以群眾訴求為第一信號,以群眾滿意為最高追求,面對面地與群眾溝通交流,“全天候”“零距離”地為群眾提供服務。他們眼睛向下看,重心向下移,精力向下沉,身心入基層,工作在一線,服務群眾在一線,解決問題在一線,化解矛盾在一線,保障群眾利益在一線,不僅為群眾提供貼心的“保姆式”服務,為他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而且也使自己在聯系和服務群眾的實踐中得到鍛煉,提高了實際工作能力。干部們深有體會地說:“通過聯系和服務群眾,找到了一個黨員干部實現自我價值、提高自身能力的舞台。”

黨群干群關系得到明顯改善

鄉鎮政府職能的迅速轉變,鄉鎮干部工作作風的較大改進,使農民群眾切身感受到推行“三下三進”工作機制的好處。過去,群眾為辦一件並不算多大的事,需要村裡鎮裡甚至縣裡來回折騰好多趟,還要遭遇“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事難辦”的窘境。過去群眾表達訴求、反映問題比較難,往往被迫無奈踏上漫漫的上訪路。推行“三下三進”工作機制以來,這種情況有了很大改觀。群眾普遍感到辦個事情比過去方便、順當多了,表達訴求、反映問題也比以往容易、順暢多了﹔過去那種群眾長途跋涉找領導簽字蓋章的情況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村鎮領導主動上門為群眾辦事解憂﹔過去那種“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事難辦”的情況鮮見了,更多的是笑臉相迎、溫馨詢問、全力相助,過去的群眾上訪也被干部的下訪所替代。

社會和諧穩定得到有力促進

實施“三下三進”工作機制以來,淇縣的農民群眾遇到什麼事情不再像過去那樣作難了,小事不出村、急事不出站、大事不出鄉鎮已成為普遍現象。這樣,該縣就把矛盾和問題解決在了最基層,把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因素化解在了最基層。鄉鎮干部進站駐村辦公,實現了鄉鎮管理窗口前移,既提高了鄉鎮管理服務的主動性和預見性,又提高了黨委、政府對突發事件的快速反應能力,使各類矛盾和問題能夠得到及時化解,將不穩定、不和諧因素消除在萌芽狀態。村組干部入戶與群眾交流,悉心傾聽他們的心聲和訴求,熱心幫助他們解決遇到的實際困難,使產生或激化矛盾的潛在因素得到及時消解。推行“三下三進”工作機制以來,全縣30個管理服務站共召開聯村例會78次,重點項目推進會35次,化解不穩定因素680多起,幫助群眾解決熱點難點問題7600多件,在40個重點項目所涉及的征地、房屋拆遷等事項中,沒有發生一起群體性事件。

“三下三進”的基本經驗

構建和推行“三下三進”工作機制,是淇縣對新形勢下堅持和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密切聯系和服務群眾的有益探索和實踐,創造了許多寶貴經驗。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三條。

堅持和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就要在真“下”上下功夫

該縣所做的“下”就是下到農村基層,下到農村生產第一線,下到廣大農村群眾之中。堅持和踐行黨的群眾路線,要求我們的黨員干部不僅要自覺地願意下,而且要下得去、下得實、下得真。一是靠剛性的工作制度保障“下”。該縣構建和推行的“三下”“三進”制度,促進和形成了層次結構合理、權力配置均衡、內容協調耦合、鏈條環節承續的黨員干部直接聯系群眾制度體系,使不同層級的黨員干部都有感知百姓冷暖的渠道,都有同人民群眾貼心交流的途徑,使“下”這項長期但卻易於作秀的工作有章可循、有規可依,有效杜絕了一些黨員干部下基層“坐著車子轉轉、隔著玻璃看看”的形式主義。二是靠柔性的管理機制激勵“下”。推行“三下三進”工作機制以來,該縣縣委每月都要對所有服務站及駐村干部通過走訪群眾、民主測評等方式進行量化考核排名,排名倒數第一的由鄉鎮黨委書記約見談話,連續兩次倒數第一的由縣委組織部副部長約見談話。對年終考核優秀的干部則優先考慮評優評先和選拔任用。獎懲分明的考核機制著實激勵了廣大黨員干部不斷提升聯系服務群眾的能力和水平,使群眾過去“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境遇得到了很大的改觀。

堅持和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就要在真“進”上下功夫

該縣所做的“進”就是走進群眾,走進群眾的真實生活,走進群眾的心窩窩。堅持和踐行黨的群眾路線,不僅要求黨員干部在空間概念上做到走進群眾,更要求他們同群眾進行心靈層面的碰撞與交融,真正學會並堅持從群眾的立場和角度想問題,用百姓的語言和處事方式同群眾打交道。一是帶著感情進。感情是“進”的前提,能不能發自內心地愛百姓、敬畏群眾從根本上決定了干部能否真正做到“進”。思想問題解決了,人心才有沉下去的源動力。在“三下三進”工作機制推行過程中,該縣廣大干部始終堅持真心走到群眾中間去,與群眾結成深厚感情。二是帶著責任進。責任是“進”的靈魂,沒有靈魂的“進”是被動的、軟弱無力的。在“三下三進”工作機制的實施過程中,該縣駐村干部被賦予高度明晰的工作職責,他們因此而具有更強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也收獲了高效工作和群眾贊譽。三是帶著問題進。問題是“進”的導向,沒有導向的“進”是雜亂無章、無的放矢的。在“三下三進”工作機制的實施過程中,該縣干部不僅清醒地認識到,真正走進群眾就是要善於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而且始終堅持著眼問題求落實、揭露矛盾謀發展、瞄准不足抓改進,贏得了基層群眾的擁護。

堅持和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就要在“下”與“進”的真融合上下功夫

作為工作方法,“下”與“進”關聯密切、彼此影響,涇渭分明地實施隻能事倍功半,將二者真正地融合在一起便可相互促進,便能將其各自的操作性和實用性發揮到極致。一是工作建制與“三進”主體的融合。工作建制與“三進”主體,好似工具和人的關系。工作建制再好,如果沒有“三進”主體的掌握和運用,便永遠是停留在書面上的設計,沒有任何實踐意義﹔“三進”主體再優秀,如果沒有工作建制作保障,其服務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就無法切實有效地發揮。“三下三進”工作機制將兩者真正融合在一起,為該縣堅持和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提供了堅實載體。二是下沉職權與履行責任的融合。權責統一是行政權力與生俱來的本質屬性,職權可以保障責任的履行,責任則對職權的行使進行監督制約。沒有相應的責任履行,職權下沉將是一句空話﹔沒有下沉職權的授予,履行責任也會變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淇縣在具體實踐中把兩者密切融合在一起,開啟了該縣堅持和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動力引擎。三是以客觀標准檢驗“下”與“進”的融合。淇縣的實踐証明,檢驗“下”與“進”的是否融合的客觀標准檢驗,就是群眾是否得到實惠、干部是否得到鍛煉、社會是否更加和諧、經濟是否穩步發展。

“三下三進”工作機制的啟示

淇縣推行“三下三進”工作機制,是新形勢下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密切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有益探索。從表面上看,“三下三進”縮短的是黨和政府同群眾在空間上的距離,而實際上拉近的卻是二者在心靈和情感上的距離。這一工作機制以縮短空間距離為切入點和突破口,以密切聯系和貼心服務群眾為核心,著力解決聯系和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問題,贏得了廣大群眾的廣泛贊譽,增進了黨和政府與群眾的密切聯系。淇縣在實踐中取得成功不是偶然的,其經驗和做法至少給我們以下啟示。

要使基層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密切黨群關系的活動到位實在,就必須敦促黨員干部帶著真情下、帶著真情進,解決好“怎麼看”的問題

“怎麼看”的問題,實際上就是如何認識和持什麼態度的問題。在設計和推行“三下三進”工作機制時,淇縣就清楚地認識到,推行“三下三進”一工作機制,不是一種隻圖形式上好看的政治作秀,而是要真情服務群眾、切實轉變作風、密切黨群關系、推動和諧發展。首先認真解決好“為什麼下”和“為什麼進”的問題。否則很可能會出現下述情況:工作建制、工作職能和工作力量雖然下去了,但卻是為下而下、為進而進,工作作風依舊﹔人雖然下到了村,進了服務站,但依然是“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事難辦”,甚至再到農民那裡“揩點兒油”,再給群眾添新堵,“三下三進”工作機制推行效果不言而喻。為切實解決好“怎麼看”的問題,淇縣著實下了一番功夫,通過多種形式教育和引導鄉鎮機關黨員干部正確看待“三下三進”,明確推進這一工作機制的重大意義,增強其在“三下三進”中有所作為的積極性和自覺性。淇縣的經驗和做法告訴我們,隻有把“怎麼看”的問題切實解決好了,才能使政府部門和黨員干部能夠真正帶著真情下、帶著真情進,才能腳踏實地為農民群眾提供貼心、周到的服務。

要使基層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密切黨群關系的活動有效展開,就必須引導干部下沉服務群眾,解決好“怎麼做”的問題

淇縣推行“三下三進”工作機制,決不是單純地讓干部沉下去,把辦公桌搬到服務站,關鍵是如何真正為群眾提供服務。干部在下沉基層的基礎上,還要切實解決好“怎麼做”的問題。在這個方面,淇縣著重做到了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積極引導下沉干部在實踐中解決好如何變被動為主動的問題,即解決好如何主動去思考、主動去創新、主動去服務的問題。他們要求下沉干部克服上面布置什麼工作就干什麼工作、不布置就不積極主動地有所作為等不良現象,變“消極地等活”為“主動地找活”,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二是針對某些下沉干部服務辦法不多、服務能力不強、創新意識欠缺的客觀實際,要求他們在“三下三進”、服務群眾的具體實踐中提升素質、增強服務群眾的能力。淇縣的經驗和做法啟示我們,隻有引導下沉干部積極主動地想辦法、找路子服務群眾,並注重在服務群眾的實踐中鍛煉提高干部的素質和能力,把“怎麼做”的問題切實解決好了,就能把服務群眾的事情做到位,真正讓群眾滿意。

要使基層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密切黨群關系的活動見到實效,就必須建立規范化的常態督導與推進制度,解決好“怎麼落實”的問題

干部下沉基層、服務群眾的實際效果和群眾滿意度到底怎麼樣、如何評價?這就需要強化監管、督導和考核,解決“怎麼督導推進”的問題。淇縣認為,解決好這個問題,一是要靠制度,用制度規范下沉干部服務群眾的行為﹔二是要靠群眾,用群眾是否滿意來評價和衡量下沉干部服務群眾的工作。為激勵和鞭策下沉干部真進、真下、真服務,該縣建立健全服務站和下沉干部工作責任制和考評機制,明確各服務站和下沉干部應負的工作職責,並進行嚴格的考核,對工作出色的下沉干部不僅給予適當的經濟獎勵,而且在后備干部和副科級待遇上予以提拔使用。與此同時,縣委組織部門對下沉干部實行有力的分類督導,對工作不力、在崗在位情況較差的進行通報批評和誡勉談話,情節嚴重者及時進行組織處理。服務站和下沉干部到底做得怎麼樣,群眾自有一杆秤,最有發言權。淇縣通過各種形式,增加服務站和下沉干部工作的透明度,提高群眾對其工作的知曉率,把群眾滿意作為最高標准。淇縣的做法和經驗啟迪我們:要使基層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密切黨群關系的載體真正發揮作用,就要建立規范化的常態督導與推進制度,各項工作才能真正落實,群眾才會真正滿意。

分享到:
(責編:秦華、喬業瓊)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