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群眾路線工作法100例征集

上海浦東北蔡:共治管理讓民作主 居民自治亮點頻出

2014年08月27日08:1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北蔡是浦東新區最為快速城市化的地區之一。鎮域內共有居民小區132個, 57個居委會,30多萬居住人口的管理體量位居新區各街鎮前列。針對社區建設的難度和挑戰,鎮黨委政府從創新社會管理入手,不斷探索“鎮管社區”新模式,實現了“反應迅速、處置有力、工作協同、管理高效”的社區建設和管理的新模式。鎮連續五年獲得“上海市平安社區”稱號,司法所被司法部評為“五好司法所”,鎮人民調解委員會被評為“上海市優秀人民調解委員會”。

創新體制機制 社區事務齊抓共管

創新管理體制,由全權管理到政社合作。2004年前,北蔡鎮社區建設和管理實行兩級管理,由黨委政府領導下的兩個社區管理中心分別管理北蔡社區和六裡社區。隨著社區建設和管理新的形勢及需求的變化,2004年鎮黨委、政府結合北蔡社區發展的大趨勢,決定實行直接管理。當年3月,撤銷原來的兩個管理中心,建立了社區服務中心,其功能主要是服務,而社區建設和管理的職能由鎮職能部門直接承擔。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社區管理幅度的不斷增加加重了社區工作的管理難度。為此,2005年12月,黨委、政府決定在北蔡鎮社區服務中心的基礎上建立北蔡鎮社區事務工作站,並辦理了民辦非營利企業登記,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社工站承擔著三大職能,即通過購買服務的形式承接政府在社區管理與服務中的相關事務﹔協助職能部門對居民區工作進行指導服務和協調處理﹔居民區社區干事的招聘、教育、管理和考核。社工站的成立為政府剝離事項尋找到新的承接載體,為繼續深化“鎮管社區”模式做出了體制上的創新,從源頭上填補了管理“真空”。從而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區新管理格局。社區事務工作站在各居民區下設分站,在居民區黨組織的領導下與居委會共同負責小區管理。為便於小區管理,鼓勵符合條件的社區干事在社區干事、居委會成員、黨支部成員三者身份上交叉任職。

創建工作機制,由統一步調到分類管理。2004年鎮黨委對居民區實行直接管理后,為加強居民區間的相互交流,按地域將居民區劃成四個片區,定期開展相互間的交流活動及片區內的居民活動。經過幾年探索,在逐步調整完善基礎上,又根據居住人群的特點將居民區分為四種類型,即高檔商品房、混合型居民區、動遷小區、農民動遷小區,並在此基礎上開展分類考核、管理與指導的工作模式。首先,突出考核重點。2007年起,黨委政府提出了高檔居民區以精神文明創建、居民自治、社區共治為重,動遷小區以安全穩定、民生服務、環境衛生為重等分類考核要求,並結合鎮黨委、政府全年的工作重點,對班子建設、文明創建、社會穩定、居民自治等方面進行相應調整。其次,配強社區干事。社區干事的素質強弱、能力大小、態度好壞將直接影響政府相關政策的執行、社情民意的收集及居民對基層政府的滿意與否。在社區干事的招聘、分配中,針對不同類型居民區工作的需求,實行分類配人,以確保工作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再次,指導有的放矢。為滿足居民需求,加強居民間的融合,增強居民對基層組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通過挖掘、培育,指導居民區開展了“大華文化藝術節”、“錦華鄰居節”、“香溢親子樂園”、“南新青蘋果樂園”、“情滿夕陽紅”等系列特色創建活動,創建了一批特色項目。在高檔商品房小區,探索建立QQ群、開設居民區微博等工作模式,指導試點居民區運用好、發揮好新媒體作用,加強對居民的宣傳、教育、引導及民意的收集、受理。在農民動遷房小區,探索農民市民化課題,發揮鎮市民講師團等各類群眾文化團隊的作用,在觀念上加以引導,鼓勵農民放下鋤頭拿起筆頭,逐步向新市民轉變。

培育民主氛圍 構建充滿活力新城鎮

共治管理,讓民作主。近年來,鎮黨委政府不斷探索社區管理的新機制。2006年底,鑒於社區難點問題的發現、採集、反應、處置等缺乏強有力的后台支撐,在大量的征詢和調研的基礎上,2007年1月鎮層面出台《關於建立北蔡鎮社區管理聯席會議制度的通知》、《北蔡鎮解決社區難點問題的工作意見》及《北蔡鎮關於建立社區居民事務協調小組的實施意見》,並建立社區管理聯席會議平台,以鎮長為聯席會議的召集人,成員由鎮職能部門和駐區單位的負責人組成,要求相關部門和單位暢通信息渠道、整合資源、實施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式的信息發現及反饋網絡,形成隨時發現問題、及時上報信息、快速處置反饋的長效機制,有效解決居民區難點、熱點問題。居民區層面相應成立由社區成員單位共同參與的“1+3”居民事務協調小組,由居民區黨組織牽頭,物業公司、業委會、居委會參與,加強對居民區事務的處理和協調。居民區自行能處理解決的問題通過“1+3”平台解決,居民區層面無法解決的難點問題上報至鎮社區管理聯席會議協調解決。自鎮網格辦成立后,需鎮層面解決的難點問題由網格平台派單至各職能部門處理。通過工作機制的創新,鎮、居層面協調平台的搭建,加快了我鎮政府職能的轉變,提高了社區建設和管理的工作效率。

共商機制,應運而生。隨著社區建設、管理和服務的進一步深化,結合社區工作的實際情況,2009年起“1+3”社區管理機制逐步向“1+5”社區管理機制轉變,社區事務工作分站和社區警務站參與進來。2011年,拓展至“1+X”社區共商共議機制,將社區單位和組織及相關職能部門納入其中,從而進一步擴大基層組織參與的參與面,提高構建和諧社區的能力。“1+X”社區共商共議機制以社區黨建為核心,以社區單位為依托,以共建共享為原則,以居民需求為導向,以公共利益為紐帶,以維護穩定為基礎,對於涉及到社區內重大事項、突發事件的處理、重要工作的推進、基層民主建設、小區文明建設、小區安全穩定、小區環境衛生等要求居民區黨組織積極牽頭協調、組織實施﹔業委會換屆選舉、物業服務企業的選聘等積極指導、有效監督,相關社區單位、組織主動配合、履行職責,通過“1+X”社區共商共議機制的有效運作旨在建立起一個組織和諧、文化和諧、利益和諧、人際和諧、環境和諧的北蔡社區。

居民自治,亮點頻出。通過念好一本經(《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搭好一個平台(民主管理平台)、建立二個機制(《北蔡鎮關於深化居民區建設和居民區民主自治工作的實施意見》、《關於加強居民聯系的實施意見》)、規范三個會(聽証會、評議會、協調會規則)、完善四本台賬(《居民委員會印章管理登記簿》、《居委節假日值班記錄冊》、《居民委員會工作記事》、《居委員主任接待記錄冊》),營造了良好的基層民主自治氛圍。同時,通過發揮志願者、樓組長、居民代表等幾支隊伍作用,提升了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能力,政府從為民做主逐步向讓民做主轉變。如小區晾衣架、無障礙通道、休閑椅安裝等實事工程,嚴格聽民聲、納民意、再實施民主決策程序。又如某個早期動遷小區成立之初,臟亂差現象隨處可見。對此,居民區決定從居民的素質教育抓起, 成立了社會各方廣泛參與的市民學校,通過開展講課培訓、參觀學習、主題研討、征文比賽等喜聞樂見的活動,極大地激發了居民參與自治共治的熱情與能力。不但小區面貌換然一新,更提升了居民的高雅藝術情操,由居民自編自演的《艾南我的家園》、《健身廣場真鬧猛》、《小區和諧換新裝》等歌曲在小區廣為傳唱。市民學校還組織了“捕捉閃光點”採訪小組,深入樓道、家庭,把小區內的好人好事編成快板“助人為樂的徐伯伯”、“文明養狗朱阿姨”等,用身邊的人和事寓教於樂,在活動中提升居民的綜合素質和城市精神。

分享到:
(責編:秦華、喬業瓊)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