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群眾路線工作法100例征集

貴州鎮寧朵卜隴鄉:變“上訪帶頭人”為“致富帶頭人”

2014年08月26日16:3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在貴州省鎮寧自治縣朵卜隴鄉,王二河水庫的清風輕輕吹拂著庫區鬆林,初夏和煦的陽光緩緩洒在林間養殖場上,雞鴨鵝正成群結隊地到處覓食,嗄嗄作響,工人們正在砌磚壘圈,一片熱鬧忙碌、生機勃勃的景象。村民伍應洪一邊默想著新的家禽養殖場規劃,一邊感慨地說:“我現在養了1萬多隻雞,還要擴大規模,多建幾個養殖場,爭取早日發家致富,把前幾年上訪浪費的光陰補回來!”

一、基本情況

朵卜隴鄉位於貴州省安順市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東北面,轄11個行政村58個村民小組,共3895戶14260人,漢族、布依族、苗族、仡佬族、黎族等各民族雜居其間。交通便利,擁有南北、東西兩條公路網,實現村村通公路。水資源極其豐富,龍宮風景區下游河流由北向南、木啷河由東向西匯集於境內王二河水庫,全年降雨充沛、水源穩定、土壤肥沃、植被茂盛。

經過科學合理的規劃,該鄉於2004年建成集灌溉、發電、旅游綜合性資源為一體的王二河水庫,蓄水運行后,庫容量近1億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5萬多畝,涉及移民3千余人,人均耕地減少到0.38畝,且大都為25度以上的坡耕地,庫區移民做出極大犧牲。由於移民數量大、歷史問題多、利益糾紛復雜、不合理訴求較多,使各種矛盾相互纏繞、相互反彈,化解了一件,又冒出來一件,令人難以舉措,防不勝防。當地黨政干部下村做工作,給群眾講政策、講法律,都收效不大,有些移民戶干脆避而不見,還有些移民戶私下“串通”,抱成一團,推舉出幾個“帶頭人”,連年到省赴京上訪。如何有效、徹底地破解這一難題,是考驗當地黨委政府聯系服務群眾、提高執政能力的一塊試金石。

二、具體措施與成效

(一)變口號為行動,把矛盾化解時刻貫穿於日常工作中

鄉黨委、政府結合實際,針對移民問題制定出科學合理的工作方案,組成5個工作組,對移民問題突出的梭馬、張旗、永安三個村存在的突出矛盾糾紛進行多次全面的清理排查,對排查出的信訪問題,實行領導包案處理、包協調處理、包督辦督查、包教育穩控,做到“排查一件、化解一件”。

鄉領導經常入村現場辦公,變“上訪”為“下訪”,始終關心移民群眾生活,重視移民群眾的利益問題,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幫他們出點子、謀出路,並大力給予資金和技術支持,及時作正確的宣傳和引導。

(二)以情感為紐帶,用優質的服務取信於民

這裡的山區群眾勤勞、朴實,普遍文化素質低,看重感情和義氣,但又十分倔強,有時還很“頑固”。長期以來,山區群眾的“金窩銀窩當不得自己的狗窩”思想和族居、群居觀念根深蒂固,他們講政策、講法律,但更講感情。鄉黨委、政府靜下心來認真分析、總結,決定先與群眾建立好感情,以感情求突破。

為此,鄉鎮干部不怕苦,不怕累,成天早出晚歸,爬山涉水,進村入戶,挨家挨戶走訪,“拉關系”、建感情,耐心勸說。有時半夜三更接到村民的求助電話或有意無意的“刁難”電話,不管事大事小,不管刮風下雨,也不管山路崎嶇,分管領導都會帶著相關干部立即趕到村民家中,盡心盡力地為他們解決困難。經過這種真心為民、持之以恆的堅持,事態慢慢有了鬆動,有些群眾對自己的行為覺得有些“不好意思”,在態度上有所轉變。村民李某某告訴鄉干部:“本來我們是有意回避你們的,看來你們是真心關心老百姓,我也很感動,以后我會幫你們去勸勸鄉親們不要鬧事”。

(三)變輸血為造血,切實提高移民群眾的收入

在移民安置過程中,盡管各級政府大力扶持,但移民一時難以適應,沒找到好的發展路子,遇到困難就向政府伸手要錢,時間久了次數多了,終究不是辦法。在積極協調下,水利綜合部門明確要求施工單位盡量吸收移民參與工程施工和管理,增加移民的勞務收入,結合移民提出把整治后的坡耕地改為茶園、果園的要求,為移民整治坡地,新種上茶樹苗、果樹苗,並要求承建方對每個標段工程增加兩年的管護期,待工程整體驗收合格后移交受益村寨管理。村民王家寧、韋國典、韋正輝講:“我們在工地上一天有六七十元的收入,在茶園除草施肥的婦女們一天也有三四十元的收入。剛開始我們要老板天天結帳,后來自己都嫌麻煩了,干脆個把月結一次,有政府在,我們不擔心拿不到工錢。兩三年后茶園能採摘了,我們村人均收入可增加400元以上。”

(四)抓重點找關鍵,以點帶面化解上訪難題

村民伍應洪曾是朵卜隴鄉有名的“上訪帶頭人”,前些年,由於移民安置方面的矛盾,曾組織部分移民到省赴京上訪。鄉黨委、政府經過認真分析,認為伍應洪等“上訪大戶”雖然“胡攪蠻纏”,但普遍頭腦靈、點子多、能做事,有一定的帶頭和組織能力,如果能將這些優點正確轉換,就能打開化解矛盾的突破口。

通過苦口婆心的勸說和引導,他們逐漸不再“等、靠、要、訪”,而是積極自謀出路、自主創業,養殖業、種植業在這期間蓬勃發展起來。伍應洪也變問題為機遇,在黨委政府的鼓勵與支持下,辦起了養殖場,最多的時候養了1萬多隻雞,年收益高達5萬元。現在,他已是村裡有名的“致富帶頭人”。

在朵卜隴鄉,和伍應洪有著同樣經歷的人還有很多。如張旗村的李登富、簸箕村的周永秀、韋政富等,他們都曾經因為移民安置等矛盾糾紛問題加入過“上訪”的大軍,現在,他們都通過養殖、種植、做生意等各行各業發家致富,並帶動身邊的人息訴止爭、干事創業,成功完成了由“上訪帶頭人”到“致富帶頭人”的“轉型”。

三、經驗與啟示

啟示之一:要做到統籌兼顧

水電移民搬遷安置是集自然、社會、人文、經濟、地理環境為一體的復雜的系統工程。它具有特殊性、復雜性、艱巨性、長期性等特點,正因為如此,移民及移民群體具有脆弱性和不穩定性(反彈性)。移民搬遷安置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以及由此而引發的矛盾隱患,說到底就是移民的利益問題和長遠發展問題,隻要這個問題解決了,穩定問題也隨之解決。移民利益問題不能簡當地理解為多增加或減少幾個錢的問題,而是要從長期穩定、可持續發展、尊重移民的主體意識、人權意識等政治層面和經濟層面的高度進行分析和理解。

啟示之二:要做到寬嚴相濟。

在處理庫區移民矛盾時,適當的寬容也是促進感情、化解矛盾的重要因素。群眾由於對政策和法律法規不了解或不理解,一時出現過激行為的也很普遍,如果都一一追究,勢必激發矛盾,不利於整個移民工作。在處理這些矛盾時,要注重分寸,隻要沒有造成惡劣影響和嚴重后果的,都視為人民內部矛盾進行教育,不使矛盾升級。同時,在辦理各類服務事項時,隻要不違法違規,能放寬的就放寬,能照顧的則照顧,從速從簡,講求實效。

啟示之三:要做到找准關鍵。

移民群眾有一個普遍的心理:如果房屋拆了,土地沒了,干部說話不算數了,那就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了。因此,他們頻繁上訪的“原動力”無非就是基於對未來生活的不安與恐懼。朵卜隴鄉正是找准這一關鍵點,集中發力,使“上訪帶頭人”一躍而變為“致富帶頭人”,不僅成功瓦解了“上訪大軍”的“組織結構”,而且為其他人樹立了榜樣,讓他們看到了未來生活的希望、樹立了干事創業的信心,找到了脫貧致富的道路,從而拋開顧慮、致力發展,既從根源上成功化解矛盾,杜絕上訪現象的發生,又促進了村域經濟的發展。

分享到:
(責編:秦華、喬業瓊)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