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群眾路線工作法100例征集

山東壽光東斟灌村:創新“三自”模式 深化為民服務

2014年08月26日13:2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山東省壽光市洛城街道東斟灌村現有586戶、2073口人,黨員59名,耕地4486畝。該村不毗鄰中心城區,不靠近交通要道,沒有資源優勢,是典型的農業村。近年來,東斟灌村黨支部在村級事務管理工作中,自覺踐行“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把為群眾解難事、辦實事作為職責所在,尊重群眾願望,集中群眾智慧,用群眾思維考慮問題,用群眾觀點看待問題,用群眾方法解決問題,帶領群眾創造出了“自主議事、自治管理、自我服務”的“三自”村級治理模式,讓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服務為民之花結出了累累碩果,形成了干群和諧、村情穩定、齊心干事的良好局面。2013年村集體收入7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000元,連續15年無信訪上訪事件、無刑事案件、無違反計劃生育現象,是全國人口和計劃生育基層群眾自治示范村、濰坊市文明村。

一、堅持自主議事,群眾的事讓群眾說了算

群眾是真正的“諸葛亮”。東斟灌村堅持15年如一日,每年至少召開兩次村民大會,每月至少召開一次村民代表會議,讓群眾自主議事。村黨支部採取“自下而上”的方式,通過民情信息員、黨員中心戶和征求意見箱、民主公開日等渠道,廣泛征集群眾意見,黨支部匯總篩選后,提出需要辦理的事項,視群眾關切程度,分別提交村“兩委”成員和村監委成員聯席會議、黨員會議、村民代表會議或全體村民大會,進行研究表決,從群眾角度出發,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村干部主要負責宣傳解釋政策、制訂完善方案,把村務辦理的動議權直接交給村民群眾。

在村務決策上,東斟灌村行權於民。對集體資金使用、土地出讓、公益事業等30多類重大事項,推行票決制,按照黨支部提議、村“兩委”商議、黨員大會審議、村民代表大會或全體村民大會以無記名投票決議“四個步驟”“拍板”,集體的事辦不辦,群眾說了算,真正做到了讓群眾“當家作主”。村裡成立的3個合作社,都是由村民表決通過的。在土地流轉前,村裡先后召開了14次黨員、村民代表會和4次村民大會,將流轉方案發到每家每戶,每個地塊的流轉價格,都由村民表決。土地流轉方案通過后,僅2天時間,就全部簽訂了4486畝土地的流轉協議。

二、堅持自治管理,群眾的事讓群眾自己管

東斟灌村黨支部充分相信群眾,緊緊依靠群眾,放手發動群眾,做到群眾的事群眾辦、大家的事大家管。從財務收支、土地補償分配,到涉農補貼和最低生活保障費的發放等,都讓群眾全程參與,全程管理。2012年,村裡土地流轉丈量土地時,全村臨時“公選”35名村民全程監督,丈量結果在村務公開欄內集中進行公示,凡發現違規行為的,立即重新安排丈量,並嚴肅處理。最終,全村沒有一戶對丈量結果提出異議。村務管理中,最敏感的是工程建設問題。村裡在道路建設、設施配套等工作中,全部實行招投標,科學分權,由村監委監督運作,村“兩委”負責組織實施,推進落實,做到職責明確、分工合理、監督有力、公道透明。2013年,村裡修路,砂石料由村監委統一招投標,用了多少石子、用什麼樣的材料,全部由村監委和村民代表現場測量驗收。量地請村民看尺子,修路請村民驗石子,群眾就心無顧慮跟著你走。近10年來,該村先后對50多項重大工程進行了招投標,涉及金額600多萬元,從未出現任何問題。

東斟灌村通過建立村規民約,健全黨員議事會和村民代表會,完善村監委、黨員、群眾全員參與的立體監督機制,把事后監督變為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監督,打消了群眾疑慮,贏得了群眾信任。

三、堅持自我服務,群眾的困難支部幫著辦

農村有些問題,單靠一家一戶難以解決,必須靠集體的力量。東斟灌村種植彩椒已近20年,2008年以前,該村村民都在村頭地邊小市場賣菜,蔬菜批發商扯皮壓價、克扣菜款、打白條,甚至欠款跑路的事,時有發生,群眾經常吃“啞巴虧”。群眾呼聲就是工作方向。2008年10月,村黨支部根據群眾願望和需求,領辦了斟都果菜合作社,實行“合作社中介、買賣分離、購銷錢款集體負責”的辦法,根治了收菜不付款、打“白條”問題,並在技術、農資、營銷、品牌等方面為菜農提供服務。2011年,合作社注冊斟都品牌,產品通過國家“綠色食品”認証,叫響了“斟灌彩椒、中國‘椒’傲”的口號,產品出口到俄羅斯、新加坡等地,輻射帶動發展彩椒種植5000多畝。

隨著彩椒產業發展壯大,許多菜農想擴大種植規模,但沒有地﹔相反,還有200多戶村民因種種原因,不想種地。為解決人地矛盾問題,2012年5月,村黨支部根據群眾意願,領辦了土地股份合作社,村民以土地經營權入股,人均1畝,1畝佔1股,每股年保底收入600元。剩余土地作為集體股,收益按集體60%、社員40%的比例分紅,並根據人口、地價變動情況,一年一調股,3年一調承包費,實現了集體、村民雙受益。

土地流轉后,農業規模化經營程度提升,菜農們資金流動快,信貸需求也更多。2013年10月,村裡又成立了資金互助合作社。350戶村民加入,募集互助金120萬元,給26戶社員發放95萬元,方便了群眾生產。

“三個合作社”的成立,促進了村集體和村民收入雙增長,集體有更多的財力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2013年,村裡投入43萬元,維修改造村內外道路15000米﹔投入20萬元為全體村民辦理了新農合、家庭財產保險,為60至80歲以上老人辦理了銀齡安康保險﹔投入13萬元,與周邊村聯建了轄區實驗小學教學樓﹔同時,每年還對獨生子女和新入學的大學生進行獎勵,春節和中秋節為190位70歲以上老人發放生活補助,群眾生活幸福指數節節攀高。

分享到:
(責編:秦華、權娟)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