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已經進入整改落實、建章立制階段,筆者發現,一位領導干部在寫個人整改方案時,將“解決群眾買菜難的問題”“解決群眾下水道排水問題”等列在其中,幾個同事因此嗤之以鼻,認為如此 “雞毛蒜皮”的小事情都要列入整改措施,有點小題大做。與之相反,一些黨員干部在制定整改措施時,總是將“建立隨機調研制度”、“嚴格執行會議制度”等列了一大堆,空對空,但關系到群眾切身利益的“小事”卻隻字不見。
筆者認為,整改落實在建章立制過程中,一定不能忘“芝麻小事”,對於大問題決不能含糊,小問題也不可姑息、輕易放過。教育實踐活動整改落實不妨“小題大做”,將群眾反映的困難和問題,不論大小,都要列出整改時間、整改措施和整改責任人,在媒體、群眾面前通報公示,“大張旗鼓”讓群眾知曉,並以積極主動的態度認真對待,站穩群眾立場,從群眾利益的角度去考慮,從老百姓的柴米油鹽、就醫看病、買菜洗澡等問題抓起,從接待群眾的隻言片語做起,想法設法給予解決或幫助,兌現整改承諾,把小事辦好,實事辦實,努力在生活中樹立黨員干部的良好形象。隻有練好基本功,才能為轉變作風提供前提和保証,否則一切都無從談起。
其實,細微之處見精神,細微之處見風氣。整改落實要有“小錯大糾”的力度,“小題大做”貴在從小處著手,敢於“大做”,善於“大做”,整改要在群眾的“眼皮底下”開展,成果要讓群眾來監督,讓群眾來檢驗,讓群眾看到我們改作風、解難事的決心,不能自改自說、“暗度陳倉”。要堅持以群眾滿意為標准,將整改內容、目標、時限、責任和進展情況通過一定方式向群眾公開,讓群眾看清楚、弄明白,請群眾來評判,決不能用自我感覺代替群眾評價。
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對於那些看似小事,但並不小的所謂“小事”要正本清源,決不能失之於小。殊不知,“小事”背后是群眾熱切的期盼,對老百姓來說,他們身邊每一件瑣碎的小事、每一次信訪、每一個普通電話,都是經過長久的思慮后才下定決心進行的,對於他們來說,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還是急事、難事。如果“小事”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就會影響他們的思想情緒和生產生活。這些“小事”恰恰是把反“四風”進行到底的關鍵實招和有力措施。
簡言之,教育實踐活動越往后,需要整改的問題、矛盾就越集中,群眾對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兌現承諾的期望值就越高,這就要求必須從小事抓起,從小處著手,以“天下大事必做於細”的態度,以“小題大做”的勁頭,真心誠意地為人民群眾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提出整改落實的具體舉措,動真格、打硬仗,出成果、見成效,以實實際際的行動和整改成果取信於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