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自覺踐行群眾路線不斷夯實執政基礎

中共黑龍江省委員會

2014年08月26日11:06  來源:光明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靠什麼?最重要的就是靠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密切聯系群眾”。這一論斷深刻指出,自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是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在新的形勢下,我們黨面臨的風險和考驗前所未有,對黨的執政能力提出了嚴峻挑戰。我們要更加自覺、更加堅定地踐行黨的群眾路線,不斷夯實黨的執政基礎。

  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時代要求

  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在不同的時期都有其鮮明的時代特征,都面臨新的時代課題和時代要求。

  自覺踐行群眾路線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迫切需要。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90多年來,我們黨之所以能夠不斷發展壯大,永遠立於不敗之地,根本就在於堅持群眾路線、密切聯系群眾。新時期,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黨執政的國際國內形勢和經濟社會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黨領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任務空前艱巨。我們面臨著執政的考驗、改革開放的考驗、市場經濟的考驗和外部環境的考驗。同時,精神懈怠的危險、能力不足的危險、脫離群眾的危險、消極腐敗的危險更加突出地擺在全黨面前。應對這些考驗和危險的法寶就是密切聯系群眾,凝聚起無堅不摧的力量。黨隻有始終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和營養,依靠人民群眾,才能做到哪怕“黑雲壓城城欲摧”,“我自巋然不動”,堅如磐石,立於不敗之地。

  自覺踐行群眾路線是加強黨執政能力建設的迫切需要。黨的執政能力源泉來自人民,黨和人民事業能夠勝利發展,關鍵就在於能夠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就要集中解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這“四風”問題,嚴格按照“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總要求,以整風的精神,對作風之弊、行為之垢來一次大排查、大檢修、大掃除,有效地克服“四風”之害,以優良的黨風政風凝聚黨心民心,確保“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

  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是筑牢黨的群眾基礎的迫切需要。人民群眾的擁護與支持是黨執政的最牢固的根基。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更加多樣化,參與國家事務管理的願望越來越強烈。面對這些新情況、新變化,鞏固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就要自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滿足人民群眾的合理訴求,暢通群眾表達願望的渠道,著力解決好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以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效取信於民,讓發展成果惠及民眾。

  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是實現科學發展的迫切需要。發展是硬道理,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當前,我國發展所面臨的矛盾和問題日益突出,環境和資源對發展的制約日益凸顯。破解這些制約發展難題,我們必須堅持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充分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

  踐行群眾路線的實踐探索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群眾是真正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能丟,始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黑龍江省委牢記囑托、擔當使命,帶領全省廣大黨員干部自覺踐行群眾路線,提高標准、把嚴尺子、下真功夫,推進教育實踐活動不斷深入。

  把“惠民生”作為踐行群眾路線的落腳點,堅定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人民群眾謀利益、謀福祉,是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最生動、最現實的實踐。我們始終把推動黑龍江改革發展作為教育實踐活動的根本任務,做到兩手抓、兩促進,把活動成效體現到改革發展上、體現到改善民生上。在科學把握省情的基礎上,省委經過反復論証調研,確定實施了“五大規劃”、建設“十大重點產業”、做好“十項重點民生工作”的發展戰略和重大舉措,制定出台了促進經濟穩增長65條措施,形成了“全黨抓發展,重點抓經濟,突出抓產業,關鍵抓項目”的生動局面,從各個方面提高民生工作質量水平,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與滿意度。

  把“連民心”作為踐行群眾路線的根本點,不斷增強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黨隻有始終與人民心相連、情相融,同呼吸、共命運,黨的執政基礎才能堅如磐石。圍繞關系群眾切身利益問題和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省委大力開展“七查七治”專項整治和“六項專項行動”,及時清查治理了個別地方、部門、干部搞“面子工程”“政績工程”,“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濫用職權、執法不公,執行政策做選擇、搞變通,亂收費、亂攤派等問題。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4350項,改造城鎮老化管網318.5萬米,確定農村環境綜合治理項目984個,解決信訪積案3084件,通過富有成效的扎實工作,搭建了黨和人民群眾血脈相通的連心橋。

  把“聚民力”作為踐行群眾路線的著力點,堅持組織依靠群眾干事創業、攻堅克難。唯有匯集凝聚人民群眾的力量,才能把各項工作做好、才能把事業推向前進。黑龍江省委高度重視激發匯聚群眾力量,推動黑龍江經濟社會改革發展。針對新時期群眾工作的新特點、新變化,我們不斷創新方式方法,切實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服務功能,充分激發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自然災害多發、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帶領全省人民振奮精神、開拓進取,戰勝了春澇低溫、特大洪水等嚴重自然災害,確保無一人傷亡,實現糧食生產“十連增”,2013年糧食產量達1300億斤,2014年的糧食總產量有望再度實現新的突破。

  把“聽民意”作為踐行群眾路線的出發點,站穩群眾立場、樹立群眾觀點。黑龍江省委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以民心、民聲為鏡,充分調動黨員干部和廣大群眾兩個積極性,堅持開門搞活動,暢通民情表達渠道,走訪群眾43萬余人次,征求到群眾意見建議75萬余條。通過組織開展“深入群眾聽意見、找准穴位除四風”主題實踐活動,推廣肇東、五大連池等地開展的“雙聯雙包雙進”“心連心、促和諧”等做法,廣泛吸納群眾意見、汲取群眾智慧,為清除“四風”問題摸准脈、尋良方,真正做到站穩群眾立場思考問題,樹立群眾觀點查擺問題,秉持群眾標准整改問題。

  新時期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理論思考

  我們黨一以貫之地堅持群眾路線的基本觀點、立場和方法。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面推進,我們要更加不斷豐富和發展群眾路線的內涵,以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需要。

  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習近平總書記再三強調,“要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服務群眾、滿足需求、提高素養”。牢牢站穩群眾立場。黑龍江省開展了“遠學焦裕祿、近學於海河”活動,進一步強化了廣大黨員干部的群眾觀點和宗旨意識。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善於把握人民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每項工作、決策、制度都要充分考慮群眾意願、呼聲和訴求,這樣才更有根據、更有底氣,才能在群眾中落地生根。“天地之間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人民群眾對我們的工作感受最深、最有發言權。虛心聽取群眾意見、真誠接受群眾監督,讓人民群眾來評判和檢驗我們的工作,真正把“為民務實清廉”作為一種價值追求深深植根於思想和行動中。

  要堅持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價值取向。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我們黨執政的重要目標之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注重解決利益分配的問題。堅持效率優先、更加注重公平,推動形成公開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著力改變收入差距逐漸拉大的現狀,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黑龍江省參加第二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各地各單位,對各項制度進行了認真梳理,已經廢止原有制度362項、修改1924項、新建1504項。近幾年,黑龍江省開展了平安龍江、和諧龍江、幸福龍江建設,促進了更高質量就業,推動了教育公平發展,強化了公共安全管理。

  要堅持解決現實矛盾的問題指向。問題是時代的聲音,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必須自覺增強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勇於發現問題、敢於正視問題、善於解決問題。習近平總書記說,“搞好教育實踐活動,說一千道一萬,還是看解決問題”。我們黨面臨著諸多的風險和考驗,其中最大的危險是脫離群眾。黑龍江省在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各地各單位共糾正各類侵害群眾利益問題6655個,進一步轉變了黨在群眾中的形象、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我們著眼於整治發生在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深入開展了“七查七治專項整治”和“六項專項行動”。截至目前,共解決民生改善不到位問題2934個,整治拖欠群眾錢物問題6883個,解決信訪積案3084件。一大批群眾關切的難事、愁事、煩心事得到有效解決,使群眾切實感受到了教育實踐活動的實際效果。

  要堅持重在基層的工作傾向。基層既是一切工作的落腳點,也是為群眾服務的“第一線”,各項政策措施的落實在基層、執行在基層。基層工作能夠實現與人民群眾“零距離”,面對面、手拉手、心貼心。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必須扎實做好抓基層、打基礎工作,使每一個基層黨組織都成為堅強戰斗堡壘”。在教育實踐活動中,黑龍江省從市、縣直機關和鄉鎮(街道)選派了394名干部擔任農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加強督導檢查,整頓一個、轉化一個、驗收一個、銷號一個。全省集中調整村和社區黨組織班子343個,選配黨組織書記273人。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把工作重心轉到服務發展、服務民生、服務群眾上來,打通服務聯系群眾的“最后一公裡”。黑龍江省著力加強鄉鎮(街道)、村(社區)便民服務中心(站點)建設,打造各具特色的服務平台,滿足群眾多樣化的服務需求。目前,全省已建立鄉村便民服務中心(站點)9079個、社區便民利民網點3.6萬個,全面推行農村為民服務代理制,實現了農民群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

分享到:
(責編:楊麗娜、秦華)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