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群眾路線工作法100例征集

甘肅隴西:實施鄉鎮干部“駐村代辦、強基為民”工程

2014年08月25日14:2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3年以來,隴西縣結合即將開展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堅持把創建服務型農村黨組織作為基層黨建工作的核心任務,在全縣深入實施以“干部駐村辦公、開展民事代辦、加強基層組織、強化為民服務”為主要內容的鄉鎮干部“駐村代辦、強基為民”工程。通過一年多的實踐,在轉變鄉鎮政府職能、密切黨群干群關系、推動農村發展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倍受基層群眾的贊譽。這種堅持行政推動與宣傳激勵相結合,引導鄉村干部駐村服務群眾的模式,是新形勢下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的有效途徑,是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有效載體,為創建服務型農村黨組織探索了一條新路子。

一、背景和起因

近年來,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化,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面臨著黨組織功能轉型、服務力量不足、服務方式單一,鄉鎮干部人浮於事、不願深入群眾、不會做群眾工作,村級后備人才儲備不足、個別村黨組織軟弱渙散等突出問題,特別是在當前建設服務型基層黨組織的新形勢下,迫切需要轉變鄉鎮政府職能,圍繞服務改革、服務發展、服務民生、服務群眾、服務黨員的總要求,以“六有”為目標,強化服務功能、健全組織體系、建設骨干隊伍、創新服務載體、構建服務格局,切實改變以往“單打一”或就基層抓基層的現狀,開創以創建服務型基層黨組織為主線的基層組織建設工作新局面。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現狀的矛盾,給農村科學和諧發展提出新的任務。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從統計數據來看,2010年,隴西縣小康實現程度為58.6%,比全國低21.5個百分點,比全省低4.1個百分點。同時,從全縣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現狀來看,發展的不均衡性、單一性以及基礎條件脆弱、農業產業化、農民組織化程度低等問題,成為制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瓶頸”問題。要實現2020年同全國、全省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的奮斗目標,必須緊緊圍繞推動農村科學和諧發展,抓住農村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這個關鍵,進一步理清發展思路,動員、組織和帶領群眾調整經濟結構,發展特色產業,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增加農民收入。

——鄉鎮政府職能轉變與大多數年輕干部不願深入群眾的矛盾,給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帶來新的要求。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農村發展呈現從業多樣化、需求個性化、流動頻繁化、村庄空心化等特點,傳統的服務模式和工作機制已很難滿足群眾需求。特別是在當前近60%的鄉鎮干部成長經歷呈現“家門——校門——機關門”特點的新情況下,部分干部不想進農家門、不願吃農家飯、不會說農家話、不敢接觸群眾,工作中過度依賴村組干部,使部分村組干部成為鄉鎮黨委和廣大群眾之間的“擋土牆”,鄉鎮干部特別是駐村干部對村組干部缺乏有效的監督制約機制,致使農村各種侵害群眾利益、損害群眾感情的事件頻頻出現。轉變鄉鎮政府職能、密切黨群干群關系、推動服務型基層黨組織建設,必須把培養干群感情作為首要任務,把轉變干部工作作風作為核心要求,通過行政推動及宣傳引導的方式,讓鄉鎮干部更多地深入基層一線,拜群眾為師,進農家門知民情、問民需、解民憂,才能培養更多熟悉農村、對群眾有深厚感情的干部,確保黨的事業后繼有人。

——村干部優秀人才儲備不足與選優配強村級班子的矛盾,給村黨組織作用發揮帶來新的挑戰。近年來,通過實施“雙培雙帶”工程和開展創先爭優、基層組織建設年等活動,全縣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整體水平得到明顯提升,村干部的年齡、文化程度、帶富能力有了明顯改善。但對照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仍存在著部分村級班子軟弱渙散,黨員隊伍年齡老化,文化程度、科技素質和致富能力普遍偏低,發展經濟的能力不強、辦法不多等問題。特別是在當前村干部待遇報酬普遍偏低、農村有一技之長的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的形勢下,村干部選任“筷子裡面拔旗杆”的現象十分突出。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必須把選優配強村級班子作為根本所在,立足當前鄉鎮干部人數多的實際,跳出從本村選育“當家人”的固定模式,注重從鄉鎮優秀干部中選派熱心農村工作、富於創新精神、敢於擔當的人員到村任職,一方面,解決村干部難選的問題,另一方面,通過鄉鎮干部到村任職,優化村級班子結構,增強整體合力,切實發揮村級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

——群眾需求的個性化與村級提供服務有限性的矛盾,給農村創新社會服務管理工作帶來新的困難。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群眾需求日趨多元,過去單純給錢、給面粉的“救濟式”服務已遠遠不能滿足群眾需求。從調研來看,當前,群眾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信息、資金、技術等三個方面。但從隴西縣村級發展水平來看,村級很難給群眾提供滿意的服務,一方面造成群眾對村一級的信任度降低,另一方面,使農村社會服務管理工作難度加大。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緊緊圍繞群眾的需求,進一步創新服務方式,整合服務力量,盡最大可能地給群眾提供便捷服務,讓群眾在享受服務的過程中感受到村黨組織的關懷和溫暖,推動農村社會管理服務創新。

二、主要做法

一是立足暢通服務渠道,推行干部駐村辦公,著力推動鄉村干部沉到基層、深入群眾。全面推行鄉村干部集中辦公、輪流值班和統一食宿制度,採取財政列支、“雙聯”單位補貼、鄉鎮自籌的辦法,縣財政列支專項經費80.9萬元,對具備統一食宿條件的村,按照每個村2萬元的標准,修建了食堂,配備了灶具、床鋪等生活用品,確保除節假日外,所有駐村干部每周星期一至星期五都吃住在村上﹔對暫不具備統一食宿條件的村,按照每個村6000元的標准,配備集體辦灶、輪流值班等必備設施,要求所有駐村干部每月在村上住宿15天以上,做到了“門常開、人常在、事常辦”。目前,99個符合統一食宿條件村的600多名鄉鎮駐村干部已全部入住村級組織活動場所,116個暫不具備統一食宿條件的村全部落實了輪流值班制度,實現了村級組織活動場所24小時有人辦公值守,方便群眾辦事。

二是立足方便服務群眾,推行“民事代辦”,著力創新服務方式,增強服務實效。積極整合服務資源,在各鄉鎮設立便民服務中心17個、便民服務站(點)215個、便民服務點1284個,由2713名駐村干部和村、組干部擔任代辦員,構建以鄉鎮便民服務中心、村級便民服務站、村民小組便民服務點、干部擔任代辦員為架構的“四級便民服務網絡”。全面推行以“馬上辦、代著辦、領著辦、流動辦”為主要內容的“民事代辦”工作法,對能夠在代辦點一次性辦理的事項,由代辦員“馬上辦”﹔對群眾需要辦理、可以代辦的事項,由代辦員收集証件材料后,統一到鄉鎮便民服務中心“代著辦”﹔對必須由群眾本人到鄉鎮或縣直部門辦理的事項,如果辦事群眾不熟悉有關程序,由代辦員幫助准備有關証件后“領著辦”﹔制作發放“便民連心卡”,公開代辦員姓名、電話號碼和代辦內容,創新方式“流動辦”,實現了代辦服務不留空檔。截止目前,已為群眾代辦各類事項10.6萬多件。

三是立足夯實基層基礎,聚合各方力量,著力建強村級班子,推動農村發展。圍繞建強村級班子,選派124名鄉鎮科級領導和后備干部到后進村、工作薄弱村擔任黨組織書記、副書記,帶領廣大干部群眾參與扶貧攻堅和新農村建設。制定選派干部考核辦法,先后對31名選派到村任職的優秀干部進行提拔使用。縣財政按每人每年3000元的標准發放選派干部生活補貼,由鄉鎮黨委根據年度績效考核結果兌現。同時,印發了《關於村級組織活動場所規范化建設的意見》和《隴西縣2013—2017年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規劃》,計劃利用五年時間,縣財政從壓縮的“三公”經費中列支3567萬元,對163個活動場所進行新建和改擴建,確保到2017年底,所有活動場所建筑面積達到200平方米以上,有條件的達到400平方米以上。2013年,累計投入各類建設資金1033萬元,其中縣財政投資402萬元,各鄉鎮自籌480萬元,改擴建活動場所37個。全面推行“10+4”開放式、標准化、規范化建設運行模式,引導涉農部門將部分服務職能向村級陣地延伸,拓展服務功能,擴大服務半徑,放大服務效應。

四是立足密切干群關系,狠抓作風轉變,著力解決群眾實際困難和問題,維護農村穩定。統一印制《民情訪問記錄》7.7萬多冊,全面落實駐村干部駐村包組聯戶責任制,大力推行“兩包一訪”工作法,即,每名駐村干部包一個村民小組、包村民小組的全體農戶,每周對所包村民小組農戶至少走訪兩遍,具體工作中,切實做到“五包”,即包政策宣講、包惠農政策落實、包“民事代辦”、包產業開發、包糾紛調解,既保証了群眾隨時都能找到干部,又推動了干部熟悉農村、掌握農業、了解農民,在走訪聯系中增進干群感情。同時,圍繞打造“陽光政務”,全面推行“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健全完善矛盾糾紛預防、排查、調處工作機制,以自然社為單位印制《惠農政策知情卡》8萬多份,依托“隴西政務公開網”,建立全縣農村“三資”管理和惠農政策信息平台,開通了政務公開電子查詢系統,進一步擴大群眾知情權。

三、取得的成效

一是培養鍛煉了干部。通過選派鄉鎮優秀干部到村任職和推行鄉村干部駐村“民事代辦”,使鄉鎮干部特別是大部分剛走出校門、沒有接觸過農村工作的年輕干部,能夠經常深入群眾,了解村情、走訪民情,既磨練了自身意志,又加深了與群眾的感情,還學會了新形勢下做群眾工作的方法,積累和豐富了做群眾工作的經驗。從調研情況來看,目前,全縣215個村駐村干部平均為7.2名,干部每月吃住在村上時間約18天左右,52%的群眾認為干部作風轉變非常明顯,48%的認為較明顯。德興鄉黨委書記程兆祥說:“吃住在村上,讓干部有了更多的機會與群眾接觸,“逼”著他們熟悉農村,學會同群眾打交道,對干部,尤其是近些年越來越多的年輕鄉鎮干部而言,是對能力和作風的最好錘煉。”

二是方便了群眾辦事。通過推行“民事代辦”工作法,把縣鄉兩級便民服務窗口下移至村組,變“群眾跑機關找干部辦事”為“干部下村組為群眾服務”,有效解決了群眾辦事不方便、辦事成本高的問題。從問卷調查來看,鄉村干部平均每月走訪農戶50戶以上,為群眾代辦實事20件左右,大到基礎設施建設,小到幫群眾寫証明、蓋章,群眾隨到隨辦,極大的方便了群眾辦事。正在宏偉鄉齊家渠村辦理合作醫療報銷手續的村民說:“現在辦事方便多了,在家門口就能把事給辦了,干部很熱情,可省心了!”

三是優化了村級班子結構。從調研來看,全縣各鄉鎮共選派124名優秀干部到村任職,其中黨組織書記72名,副書記52名,35歲以下的佔74%,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佔66%,認為選派干部作用發揮好的達54%,較好的34%。選派工作開展以來,全縣村黨組織書記平均年齡降低了4.2歲。這些干部文化程度高、、政策法規意識強、接受新事物快,為農村改革發展提供了人才保証,也為村干部隊伍注入了新鮮血液。同時,通過選派干部到村作任職,打破了以往村干部隻能從當地群眾中選任的束縛,有效解決了村干部選任難的問題,激發了村干部隊伍活力。

四是惠農政策落實進一步規范。通過選派鄉鎮優秀干部擔任村黨組織書記或副書記,有效發揮了選派干部綜合素質高、理解能力強、執行政策准的優勢,既對現有村干部形成了有效的監督制約,又保証了各項工作任務落實的原則性和靈活性。同時,選派到村任職的鄉鎮干部都是外鄉鎮或本鄉鎮其他村的人,在村裡沒有盤根錯節的人際關系,處理問題容易“一碗水端平”,85%的群眾認為在落實各項惠農政策時能夠堅持原則、規范操作,做到公開透明、公正平等。

五是有效解決了干部食宿難題。近年來,隨著鄉鎮干部人數的逐年增加,給鄉鎮干部特別是駐村干部辦公、食宿帶來極大不便,特別是在季節性勞務輸出和農忙季節,大部分駐村干部食宿經常扎堆在村干部家,造成部分鄉鎮干部在落實惠農政策時因礙於村干部情面而出現不公正、不公開的問題。通過實施村級組織活動場所五年規劃,進一步改善了村級組織辦公條件,增強了村級組織活動場所的服務功能,88%的群眾認為村級場所功能發揮好。同時,通過推行鄉村干部駐村,充分利用了村級組織活動場所的資源,既解決了駐村干部食宿難題,又有效避免了駐村干部與村干部合伙欺瞞群眾現象的發生。

六是推動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通過選派到村任職干部的言傳身教,對提高村干部文化素質、政策水平、致富能力發揮了很好的引導和表率作用。菜子鎮選派擔任淺河村黨支部書記的鎮干部何宏偉,通過流轉村上閑置土地,帶頭建起100座塑料大棚,帶領群眾大力發展蔬菜產業,既拓寬了群眾的致富門路,又推動了農村經濟發展。同時,通過推行鄉村干部駐村民事代辦,確保了農家書屋、體育活動場所和遠程教育培訓設備全天候向群眾開放,對發展農村文化體育事業、破除不良風氣、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創造了良好條件。

四、經驗和啟示

隴西縣結合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在全縣范圍內實施的鄉鎮干部“駐村代辦、強基為民”工程,給我們新形勢下推進服務型農村黨組織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鑒和實踐啟示。

(一)實施鄉鎮干部“駐村代辦、強基為民”工程,是轉變干部作風的重大舉措。通過選派優秀干部到村任職、推行鄉村干部駐村實行民事代辦、發放惠農政策“知情單”、記寫民情日記等做法,推動了廣大鄉村干部主動與群眾交朋友、攀親戚、結對子,面對面、實打實地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突出問題。實踐証明,轉變干部作風是當前刻不容緩的重要任務,是提高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服務群眾的能力和水平的關鍵所在。

(二)實施鄉鎮干部“駐村代辦、強基為民”工程,是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有效載體。堅持把基層一線作為改進作風、解決問題、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主陣地,通過駐村代辦,讓干部主動深入基層一線、深入農戶家中,了解第一手信息、掌握第一手情況,在一線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有效破解了鄉村干部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問題。實踐証明,實施鄉鎮干部“駐村代辦、強基為民”工程,與當前開展的教育實踐活動精神是高度契合的,與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是一脈相承的,隻有把改進作風的要求真正落實到基層,才能讓群眾真正受益。

(三)實施鄉鎮干部“駐村代辦、強基為民”工程,是提升服務群眾能力的根本途徑。堅持把培養干部對群眾的感情作為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有效切入點,通過干部駐村、民事代辦,讓更多的年輕干部經常深入到群眾中去,既鍛煉了干部、增強了做群眾工作的能力,又培養了干群感情、增進了黨群信任。實踐証明,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必須立足當地實際,找准切入點,尋找突破口,才能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

(四)實施鄉鎮干部“駐村代辦、強基為民”工程,是夯實基層基礎的重要保障。堅持把聯系服務群眾作為基層黨組織的核心任務和廣大黨員干部的基本職責,通過駐村代辦,有效推動了廣大鄉村干部主動融入群眾,共同落實扶貧攻堅任務,全力加快小康社會建設,切實發揮了基層黨組織推動發展、服務群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的作用,使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真正成了群眾脫貧致富的主心骨和領路人。實踐証明,隻有大力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不斷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才能為實現農村經濟社會轉型跨越發展、早日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証。

分享到:
(責編:秦華、權娟)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