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群眾路線工作法100例征集

浙江常山:“1+N組團合約”共建模式架起機關黨員服務城市社區群眾“連心橋”

2014年08月25日09:2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背景】

社區作為直接對接服務群眾的基層黨組織,“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承擔著無可替代的中樞紐帶作用。現階段,在社區黨建方面,人手緊事務多、資源少需求大、基礎弱任務重等諸多問題普遍存在,而機關黨建在聯系服務群眾上,又往往缺乏有效的渠道和抓手。為進一步優化黨建資源配置,推進機關黨建資源向社區滲透融入,架設機關黨員服務社區群眾的“連心橋”,常山縣因勢利導,推出社區黨組織“1+N組團合約”共建模式,即由1個社區黨組織與N個轄區單位黨組織聯合共建,形成一個聯系緊密的服務共同體,組團服務社區群眾。

去年以來,“1+N組團合約”共建模式,為社區黨建統籌整合了全縣119個機關優質黨建資源,推動3302名機關在職黨員主動服務社區居民,幫助圓夢“微心願”4328個,開展義工服務13524人次,解決居民難題2855個,有效破解了機關在職黨員進社區“少、浮、虛”等問題,實實在在地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

【主要做法】

1.以群眾需求為第一導向,菜單式點題,共建項目“無縫對接”。在職黨員進社區,合乎時宜的服務項目是第一位的,一個真正貼近群眾需求的好項目,往往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每年年初,社區黨組織都會通過設立意見箱、座談交流、電話問詢、入戶走訪等方式,圍繞基層組織共建、思想教育共管、社會治安共防、基礎設施共抓、文體活動共辦、困難群眾共幫、發展難題共解、黨建資源共享等八個重點方向,請居民群眾“點單出題”,充分挖掘居民群眾的“興趣點”和“需求點”,進行綜合梳理和篩選,切實增強服務項目的針對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民有所求,我有所為”。今年以來,全縣7個社區共收集整理出基礎建設、就業技能、教育講座、文娛健身、環境衛生、法律咨詢等“服務菜單”143個。

2.以駐地社區為結對軸心,合約式共建,工作成果“比學趕超”。以社區為軸心單位,社區駐地范圍內的機關事業單位為共建單位,結成共建服務團。針對社區提供的共建項目(服務菜單),共建單位按照自主認領的原則,以共建服務團的名義與駐地社區簽訂《共建服務合約》,並精心制定《年度服務計劃書》,做到“四明確”,即明確項目內容、明確服務舉措、明確責任到人、明確完成時限等。同時,社區負責定期公開亮晒共建單位的服務進度和成果,做到有章可循、責任到人、監督有力,確保共建服務落到實處。據統計,今年簽訂的143個共建項目中,目前已完成112個,完成率達78%。每個服務項目結束后,由社區黨組織、服務對象即時進行滿意度評價,並作為共建單位本年度黨建工作考核和先進黨組織評比的依據之一。

3.以品牌服務為終級目標,規范化管理,黨員服務“落地生根”。“1+N”組團共建模式,其根本目的在於整合資源,持續深入地開展黨建服務。為建立健全黨員服務機制,常山縣以品牌建設為目標,不斷總結提煉,推出了微心願、鄰居節、居家養老、“四點半”學校、一小時義工等一批社區志願服務品,在職黨員可以結合崗位特點、能力特長、興趣愛好等實際情況,靈活機動地參與社區志願服務。如針對在職黨員工作繁忙、等問題,構建了“黨員一小時義工”服務體系,不定期更新推出“一小時交通勸導、一小時家政服務、一小時治安巡邏、一小時扶老幫困”等短、平、快服務項目,有效擴大了黨員服務的參與面。同時,建立在職黨員志願服務項目積分制度,綜合志願服務的時長和次數給予相應積分,由社區和共建單位共同核定。在職黨員服務積分達到60分以上時,可以憑積分到“愛心儲蓄銀行”兌換“公益理發券”、“家政服務券”、“免費停車券”等消費服務券,實行“以服務換服務”的愛心回饋機制,大力倡導志願服務之風。

【成效】

社區“1+N組團合約”共建模式,有效實現了黨建資源配置最優化、效益最大化,架起了在職黨員服務社區群眾的“連心橋”。在職黨員進社區服務逐步趨於常態化,主要體現在“四個轉變”:

1.社區黨建由“單打型”向“共建型”轉變。社區黨建從原來的“社區單打型”向“社區+ 駐區單位”共駐共建型轉變,打破了以往黨建活動相互分割、各自為戰的傳統模式,形成目標、機制和行動高度一致的緊密型黨建共同體,主動讓自身優勢黨建資源“走出門、再利用”,使機關黨建資源在社區深深扎根。

2.黨員身份由“隱身”向“在線”轉變。在推進在職黨員進社區服務過程中,各單位將在職黨員姓名、年齡、特長和認領服務項目等信息反饋給共建社區,建立起在職黨員服務信息庫,實現底數清、情況明,讓在職黨員身份更明了。目前,全縣累計有119個單位3302名在職黨員到共建社區報到,報到率達100%。

3.黨員履職由“八小時”向“全天候”轉變。通過工作之余為群眾辦理一些實實在在的小事實事,完成一個個看似無足輕重的“微心願”,讓群眾切實體會到了黨和政府對群眾的關心,讓在職黨員真正成為“八小時內工作在單位,八小時外服務在社區”的“全天候”黨員。

4.黨員服務由“一次性”向“常態化”轉變。根據機關黨員特長,以“黨員特色服務隊”等形式,為社區群眾提供常年、快捷的服務。同時,建立積分管理制度,倒逼在職黨員主動沉下身子,帶著真切感情經常深入社區,長效堅持志願服務,為常山縣打造“好人之城”注入了無限正能量。

(作者:王有軍 徐俊)

分享到:
(責編:秦華、閆妍)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