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河源市和平縣東水鎮被東江一分為二,在該鎮,兩座長近400米的木橋橫跨東江。數百米的東江為何隻有簡易木橋?村民們說,10年前政府就說要在東江建橋,至今卻連圖紙都沒確定。(《北京青年報》8月20日)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自古有之。但河源市和平縣東水鎮東江兩畔的不少群眾,卻苦於出行沒有安全的橋梁,而縣政府10年前答應的建橋卻久久爽約,群眾無奈自發建起了木橋。筆者不禁要問,用10年時間,何止能建一座橋梁,但10年時間1座橋梁都沒建成,肯定不是效率問題。
為解決當地群眾安全出行問題,當地政府也曾有所作為。剛開始時在江兩岸設立了輪渡,能夠解決部分群眾的出行需求,但輪渡數量卻遠不能滿足群眾需求。面對這種差距,當地政府不是想著盡快把橋建成,而是任憑群眾需求得不到滿足,間接刺激了群眾自行建橋的行動。顯然,當地政府在解決群眾安全出行方面,動力並不夠強烈。
在政府建橋並不給力的情況下,群眾自行建橋便成了唯一的選擇。但建起的木橋,既沒有護欄,橋基也不牢靠,遇到洪水還多次被沖垮,也有村民連人帶車從木橋上掉下。但村民們仍然願意從木橋上通行,根本原因是便捷。但村民也為此要付出“代價”,每次通行,除了教師和學生外,即便是村干部、甚或是鎮裡、縣裡的干部,隻要過此橋梁,也都要交納五毛到一元不等的通行費。在隻有高速公路才收被授權的通行費的現代出行史中,村民自行收費更映射出建橋人的無奈和出行群眾的無辜。
面對群眾自行建橋的現實,當地政府的態度很是冷淡。“政府沒有參與”,“也責令村民拆除木橋”。兩句話看似簡單,卻把政府方便群眾出行的義務毫無保留地曝光出來。既然政府既不出錢建橋,又責令村民拆橋就有了不顧群眾方便的“旁觀者心態”,群眾肯定不會答應。
10年時間沒建成橋,從相關信息來看,並不是效率問題。現代技術絕對不存在這方面的問題。反而是當地政府對群眾關注度不夠的問題。前任領導提出建橋,后任領導關注點變更,使得建橋成為隨意涂改的兒戲,而東江兩岸的群眾,也在這種兒戲中倍受煎熬。
建橋就是方便群眾出行,這個最簡單的道理誰都能懂。但把道理變成服務群眾的舉動,看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管領導換了幾屆,任務沒有完成,怎能做到心安?不知和平縣裡的領導能否在木橋上走過幾遭,體驗下村民的不易,以此推動東江大橋的建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