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作風建設取信於民,關鍵點何在?整改落實是重中之重。
整改是否見到成效,看的是什麼?群眾受益是溫暖答案。
連日來,市委書記孫春蘭深入靜海縣、河北區、河東區、寧河縣、薊縣,調研教育實踐活動整改落實、建章立制工作。從鄉村到社區,從田間地頭到服務大廳,從村民廣場到困難戶家中,從企業到現代農業示范區……征詢群眾的意見建議,聆聽百姓的肺腑之言,了解大家的所思所盼。
“群眾是我們的衣食父母。開展教育實踐活動,就是要讓黨組織和黨員更多了解群眾的願望,更好地服務群眾,決不能脫離群眾。”
“要堅持以人為本,增強服務意識,更好地聽民意、訪民情、解民憂,真正做到民有所需、我有所為。”
“堅持高標准、嚴要求,抓好整改落實、建章立制工作,著力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在抓常抓細抓長上下功夫、見成效。”
穿百姓鞋,走百姓路,辦百姓事,才能得百姓心。開展教育實踐活動,切實改進作風,說到底,是為了更多更好地為群眾謀福祉。如果沒有眼睛向下的決心,就不可能和群眾打成一片﹔如果沒有解決問題的意識,就看不到群眾關心的難點熱點﹔如果沒有甘當學生的誠懇,就聽不到來自群眾心底的語言。多在現場、不走過場,群眾想什麼、盼什麼,就努力去改什麼、做什麼,誠心誠意、實干實行,群眾就會真心滿意,給予信任和支持。
改進作風非一朝一夕之功。無論是學習教育、聽取意見,還是查擺問題、開展批評,目的都是摒棄“四風”,樹立優良作風。因此,整改落實、建章立制的作用非常關鍵、任務非常繁重。能不能積極聽取群眾意見、能不能按照群眾意見整改、能不能以整改實效贏得群眾認可,是檢驗黨員干部黨性原則和宗旨意識的試金石。
“關山初度路猶長”。抓好整改落實,形成長效機制,必須要動真格、下狠勁、打硬仗。打好這一硬仗,重心是堅持開門搞整改。整改的全過程必須置於群眾監督之下,群眾滿意才能通過,群眾不滿意就要“補課”,確保整改任務全面完成。打好這一硬仗,必須“一把尺子量到底”,形成上下銜接、緊密配套的制度體系,明確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違反了怎麼辦,不僅“治病”,還要“防病”。
動真碰硬抓整改,解決問題是硬道理。如果群眾反映的問題得不到回應和解決,黨員干部身上查擺出來的問題依然如故,教育實踐活動就不能達到預期目的,也不可能滿足群眾的熱切期盼。強化問題導向,把群眾的意見和訴求轉換為問題清單,進而列出整改清單,持續用勁、上緊發條,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教育實踐活動才能取得群眾看得見、感受得到的實際成效。
向著山頂攀登的力量,來自於“欲窮千裡目”的決心和“不到長城非好漢”的意志,教育實踐活動就是這樣的攀登。不鬆勁、不懈怠,干字在前、敢為人先,以實干為民為作風建設注入充沛動力,定能凝聚起強大的改革發展正能量,披荊斬棘,一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