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以來,縣國土局在做好規定動作的同時,以“真學習、真改革、真服務”三真模式為主線,盡心盡力保權益,聚焦群眾反映強烈的民生問題,破解農民建房難、調整綜合區片價、落實山區地災防治等等一系列為民服務舉措正在奏響“國土衛士”守衛家園、服務群眾最強音。
“真學習”,群眾意識更堅定。一是以學習型機關創建活動為抓手倡導學習之風,通過中心組學習(擴大)會議、黨小組專題學習會、座談討論、主題黨課等多種形式,學習領會“群眾路線”精神實質。二是“讀”、“寫”、“談”相結合提升學習效果。黨員干部通讀《論群眾路線—重要論述摘編》等必讀書目、精讀《習總書記蘭考調研重要講話》等熱點文章,撰寫心得體會,暢談學習所想所感,撰寫對照檢查,深刻剖析,邊學邊改。三是組織觀看《焦裕祿》、《生死牛玉儒》等多部電影,充分利用公文交換系統、局電子政務信息系統、縣局網站等平台學習相關講話精神,真正做到學習資源、學習成果共享,提高學習生動性,加強黨員干部理想信念教育。今年以來,共組織局黨委中心組集體學習10次,集中學習60余次,黨小組或主題黨課學習13次,觀看教育片學習8次,撰寫體會文章及對照檢查65篇,刊發教育實踐活動專刊6期,全系統逐漸形成“互學、互看、互比”濃厚學習氛圍,學習成效初顯。
“真改革”,服務群眾更到位。深入推進國土資源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一是創新聯合審批機制,創建審批“綠色通道”。實行“一窗受理、同步審查、限時辦結、窗口發証”,穩步推進一站式審批服務。二是把簡政放權作為推動職能轉變的突破口,專項開展行政審批事項清理工作,嚴把行政審批的入口、中間流程和出口3個關鍵環節。三是深化“兩集中兩到位”,積極探索推進行政審批權相對集中改革,整合內部行政審批職能,成立經濟開發區國土分局,將工業經濟服務職能劃入分局,更快更好服務經濟主體。截至目前,原有的35項行政審批事項已合並調整為29項,其中取消1項非許可行政項目,5項非許可行政項目變更為日常管理服務項目。同時,對行政審批事項進行流程再造,梳理后審批環節削減約10%,審批期限縮減約62%。
“真服務”,聯系群眾更緊密。一是破解農民建房難問題。探索推進農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深入推進“農民申請、鄉鎮審批、縣管轉用”農民建設審批新模式,探索實施農戶使用非耕地建房預審備案制度。針對農村集體土地入市流轉、抵押等新制度新政策積極開展課題調研,目前6個課題組已完成初步調查、資料收集工作。至8月初,農民私人建房審批達1132宗,與上年同期相比淨增52%。二是維護失地農民切身利益。開展征地區片綜合地價調整工作,研究並草擬《常山縣征地區片綜合地價調整方案》,對區片劃分、征地補償標准、村留用地政策、促進失地農民就業、失地農民保障制度等進行調整和完善,切實維護失地農民合法權益。目前《方案》已經聽証、縣政府審核,即將公布實施。三是落實山區地災防治。開展農村山區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工作,摸清山區地災隱患,全面提升地質災害防治水平。充分發揮群防群測體系作用,落實責任人56人,預警監測員77人。對全縣77個地質災害隱患點做到汛期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發放防災減災明白卡、避險明白卡800余張,撿網式排查、巡查72次170人次,出動地質災害應急專家6次12人次,聯合發布地質災害預警預報12次6000余條,今年來未發生人員傷亡。
(浙江省常山縣國土資源局黨建雲平台供稿 徐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