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走轉改”,為強軍興軍鼓與呼

軍隊新聞戰線踐行群眾路線深化作風建設巡禮

2014年08月19日09:20  來源:解放軍報

編者按

新聞戰線“走轉改”,春華秋實又一年。

一年來,軍隊新聞戰線以習近平主席去年“8·19”重要講話為行動指南,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作為基本職責,自覺做到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找准新聞工作切入點和著力點,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持續深化“走轉改”,不斷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在為強軍興軍鼓與呼的歷史征程上留下一路足跡,寫下一頁新篇。

新聞在現場,記者在路上。

“我的筆下流淌無限真情,因為廢墟上挺起不屈脊梁”——雲南魯甸地震發生后,在一線採訪的一位軍事記者如此吐露自己的心聲。這,是廣大軍隊新聞工作者一年來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最新例証。

“我的腳下沾了多少泥土,心中就會沉澱多少真情”——8月的塞外,躬身“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正在野外駐訓場住班採訪的一名年輕軍事記者,發出這樣的感慨。這,也正是軍隊新聞工作者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持續深化“走轉改”的真實感受與自覺行動。

走基層成常態,腳板底下出新聞——

在接地氣中傳播時代強音

樹有根,水有源。

古田,這塊洒滿烈士鮮血的紅土地,被視為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發源地。去年10月,解放軍報社領導帶隊來到這裡,叩問歷史、思考當下、展望未來,採寫了全景式反映部隊教育實踐活動的長篇報道《“生命線”在這裡延續》,並深情寫下《今天我們談信心》的感言,以“述”“評”結合的“1+1”模式,為新推出的“學習貫徹習主席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凝聚力量推動強軍興軍實踐”專欄開篇。

酒泉,絲綢之路上一顆耀眼的明珠,中華兒女飛天夢圓的地方。踏訪大漠戈壁的解放軍報社領導,現場記錄下神舟十號航天員出征太空的庄嚴時刻。一篇目擊記《出征,祖國為英雄壯行》,傳遞了筑夢太空的豪情與感動,成為軍隊新聞戰線中國夢強軍夢主題宣傳的亮麗注腳。

43號界碑,矗立在中緬邊境上素有“雪域孤島”之稱的擔當力卡山得那拉卡山口,見証著邊防戰士的至高榮耀。解放軍電視宣傳中心的編輯記者跟著巡邏官兵,一路攀藤爬坡、越溝渡河,用攝像機拍下官兵的巡路艱辛。今年初,他們推出的“巡碑43號”系列專題節目,呈現了邊防軍人用熱血與生命寫就的忠誠篇章。

腳板底下出新聞。對於軍事記者來說,部隊是新聞報道的源頭活水﹔而“走基層”,則是踐行群眾路線、尋找源頭活水的具體行動。

“新春走軍營”,已成軍事新聞人每年的必修課。馬年春節,一批批軍隊新聞工作者走向基層,伴著新年的鐘聲奔波在路上,把足跡留在哨所邊關、島嶼海疆。

東北邊關的興凱湖執勤板房,春節前迎來了年屆花甲的前進報社記者孫永庫。其間,那裡平均氣溫-30℃,板房隻有10多平方米,湖上還經常出現冰裂……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孫永庫一住就是16天,寫出了《“最恐懼時無恐懼”》《舌尖上的板房》等16篇稿件,溢滿“兵味”,質朴感人。沈陽軍區領導贊揚“篇篇見真情”,讀者把他作品中的板房譽為“忠誠的方舟”“有生命的界碑”。

同一時段的茫茫大海,正在遠航的我軍多條艦艇上,活躍著人民海軍報社記者的身影。他們用手中的筆,記錄了大海深處為祖國守歲的可愛水兵﹔他們採寫的一篇篇帶著“海味”的佳作,傳遍祖國萬裡海疆。

同一時段的南澎島上,戰士報社記者林少華一上島,便來到“守備模范連”的班排、哨位、訓練場採訪。這是他第二次在島上與官兵一起過春節了。短短一周,10篇帶著現場溫度的報道,圖文並茂地展現了守島官兵的家國情懷。

“缺氧氣不缺地氣。身在高原,走在邊防,讓我經歷了思想洗禮,領悟到了一名軍事記者應有的精神標高。”連續兩年參加“新春走軍營”活動,解放軍報社駐西藏記者站記者郭豐寬深有體會。他的話引發了軍事記者的共鳴:基層是情感之根、靈感之源,隻有時刻保持“在路上”的姿態,才能在為強軍興軍鼓與呼的征途上不斷成長、不斷收獲。

軍事記者在路上,奔波何止在佳節?春節假期后上班第一天,前衛報社、人民武警報社的多名編輯記者又收拾好行囊,踏上了“家國情·邊防行”的巡訪之路。他們用心靈描繪軍營,以接地氣、有底氣、聚人氣的作品,傳播春天般的溫暖。

一年來,廣大軍隊新聞工作者認真學習習主席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貫徹落實軍委、總政首長的指示要求,上高原、下海島,登哨所、到邊關,走營連、住班排,把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轉化為為強軍興軍鼓與呼的具體行動,圍繞“學習貫徹習主席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扎實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等重大宣傳主題,推出一系列專版專欄和評論、理論文章。今年3月中旬,習主席在河南蘭考提出“要把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作為一條紅線貫穿活動始終”的要求后,軍隊新聞戰線陸續推出“魂飛萬裡盼歸來”“關於焦裕祿那些人和事”“想想焦裕祿,我們應該怎麼做”“追蹤焦裕祿的足跡”等專版專欄,刊發的系列報道展現了一位共產黨員用真心踐行群眾路線的光輝形象,樹起了黨員干部踐行群眾路線的精神標杆。

在路上、在基層、在現場,軍事記者的腳步不停歇。伴隨著奮進的腳步,強軍興軍的共識不斷凝聚,昂揚向上的正能量正在積聚。

鐵流滾滾,戰車炮聲轟鳴﹔遠海大洋,戰艦破浪航行﹔高天流雲,戰機空中格斗……當三軍將士將戰斗力這個唯一的根本的標准牢記心間、融於血脈的時候,廣大軍隊新聞工作者深入到部隊戰斗力標准大討論活動現場,採寫推出的“戰斗力標准大討論·記者見聞”“戰斗力標准大討論·記者調研手記”等欄目,抓准了部隊戰斗力建設中“一碰就響”的問題,由抓問題切入新聞,以出思想凸顯價值,用創新敘事吸引官兵,兼具新聞性、思想性與可讀性,為廣大官兵積極投身強軍實踐灌注了正能量。

轉作風正言行,把基層當鏡子——

修身為范當好“形象大使”

基層是一塊沃土,也是一面鏡子。

“從基層官兵身上,不僅能感悟真諦、打動心靈,而且能看到自身差距與不足,找到需要彌補的東西。”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許多軍隊新聞工作者都談及這樣的感受。

今年初,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通報了一些地方媒體記者利用採訪活動謀取不正當利益的違規違法行為。這讓軍隊新聞工作者更加深刻地意識到:一些不良風氣對新聞界的影響日漸加劇,新聞媒體從業人員也經受著各種考驗。

打鐵還須自身硬。軍隊新聞媒體形成共識:轉作風,不但要用真心見行動走基層,丟掉架子問計官兵,彎下身子傾聽兵聲,還要拿出勇氣多些硬氣,挺直腰板抵制歪風邪氣,當好“形象大使”,修身為范弘揚主旋律!

“優良作風是搞好新聞宣傳、聚積強軍正能量的重要保証。”今年4月,解放軍報社社長、總編輯署名向全軍軍以上單位主要領導發出公開信,表示進一步加強報社採編人員教育管理,希望部隊給予有力支持和監督。同時,在刊稿用稿上注重版面導向,堅持優中選優,規定“一版頭條稿件報道一線作戰部隊和中心工作的比例不低於80%”,並在軍綜網上開通直達內部採編系統的傳稿平台,方便部隊官兵遠程投稿,設立所有編輯都能看到的公共稿庫,為好新聞脫穎而出提供好平台。在此基礎上,制訂出台《轉作風改文風八項措施》《杜絕以稿謀私的五項規定》等制度規定,並通過定期回訪聽取部隊反映,接受官兵監督,全力糾治採編人員作風漂浮、自律不嚴等問題。

解放軍電視宣傳中心一方面結合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抓好經常性教育,另一方面針對節目播音主持人身份的特殊性,修訂了《軍事電視宣傳從業人員管理規定》,對播音主持人參與社會活動的審批、監督、懲戒等情況進行了細化和規范,並完善了播音主持人、編輯記者績效考評制度,推動作風建設規范化、制度化。

以問題為導向,中國軍工報社從加強自身建設、提升能力素質、嚴肅新聞紀律等8個方面入手,廣泛開展“加強職業道德、規范自身言行”活動,從嚴執紀治鬆軟、責任追究治漂浮,制訂出台《新聞職業道德准則實施細則》等規章制度。

火箭兵報社把作風建設作為“正本工程”來籌劃,當作“基因工程”抓落實,組織開展“樂為強軍作奉獻、甘為他人做嫁衣”大討論,對問題層層剝皮見骨,引導編輯記者由表及裡、由思想到行動給自己“照鏡、洗澡”。

“作風建設是塊難打的鐵,隻有自身過硬,才能改得實、打得好。”戰旗報社副社長劉勵華如此感言。今年,他們硬起手腕糾治下部隊採訪接受吃請、住地方賓館等具體問題,並在政工網上公布監督電話,接受部隊官兵的監督。

近一段時間,在雲南魯甸地震報道中,許多軍事記者第一時間奔赴一線,記錄動人場景,攝下溫暖瞬間,推出一批飽含真情、觸動心靈的好報道,展示了軍事新聞媒體面對突發事件及時高效的反應力、突擊力和傳播力,於災難中凝聚起偉大的中國力量,用實際行動踐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

無論在基層一線,還是在編輯部,形象就是傳播力、就是影響力。轉作風,軍隊新聞戰線不僅僅“在路上”——

一年來,廣大軍隊新聞工作者把所在媒體當作展示形象的窗口,從日常行為嚴起,從點滴小事做起,在落實中央八項規定、軍委十項規定方面,立說立行,善作善成,不搞特殊,以優良作風正身踐行,當好“形象大使”。

轉作風,樹形象,行動才最有說服力。轉作風,軍隊新聞戰線也不僅鼓與呼,更重行動——

一年來,廣大軍隊新聞工作者大力發揚“走轉改”精神,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堅持虛功實做,以求實務實之風把工作落實到基層,回答官兵思想困惑,幫助解決現實問題。

如今,一條條深化作風建設的舉措落地有聲,贏得了官兵的認可,拉近了新聞戰線與基層一線的距離,使廣大軍隊新聞工作者加深了關於“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的思考,堅守新聞人的操守追求更加自覺。

改文風立潮頭,當好良師益友——

“心之所聞”激蕩心靈共鳴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當春天的腳步來臨,許多軍隊新聞工作者迎來了屬於自己的榮光。第五屆中國人民解放軍新聞獎評選揭曉,《准備打仗,先向“和平積習”開刀》《中國核潛艇,從這裡起航》《毛澤東的科學預見》《中國嫦娥三號探月進行時》《戰士們說:“首長頂寒風,就是轉作風”》等99篇(部)優秀作品,分獲一二三等獎。

這些獲獎作品,題材范圍廣、信息容量大、版面編排美,講述官兵的生活點滴,展現基層的細節之變,反映部隊的變革實踐,蘊含兵情兵味,受眾喜聞樂見,是軍事新聞改文風成果的標志,也是軍隊新聞工作者轉作風效果的縮影。

改文風,官兵心中有杆秤。新聞成為廣大官兵的“心之所聞”,才能打動他們的心靈。

“頭條‘重’起來了,要聞‘實’起來了,專版‘深’起來了,有質量的硬新聞多了,作戰部隊的稿件多了,愛看的人也多了。”一位讀者在給編輯部的來信中如是說。一年來,廣大軍隊新聞工作者按照軍委和總部領導要求,真情走基層、真心轉作風,著重解決主題宣傳淺表化、口號化問題,帶來了文風的可喜變化。解放軍報推出的《論信仰與作風》《開啟強軍興軍新征程——深入學習貫徹習主席關於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重要論述》《到中流擊水——又逢甲午論改革》《新的歷史征程的強軍脈動——寫在全軍“戰斗力標准大討論”深入開展之際》等“解辛平”系列文章,觀點鮮明、論述精當、文筆清新,產生很大反響。

講好故事,事半功倍。廣大軍隊新聞工作者還把以小見大、善講故事,作為提升媒體傳播力的有效途徑,以故事化表達手法推動軍事新聞宣傳敘事方式的創新。“強軍夢·故事多”“故事兵陣”“士兵面孔”……許多專欄專版從官兵生活中挖掘身邊人身邊事,創意獨到、標題鮮活,語言靈動、版式新穎,成為基層戰友普遍喜好的文化大餐。

新華社解放軍分社與《參考消息》聯合推出的“軍事名家的甲午殤思”系列報道,以詳實的數據、資料和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深刻反思120年前中華民族遭遇的奇恥,引導廣大官兵肩負起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不忘國恥、矢志強國強軍,在讀者中產生廣泛影響。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軍事宣傳中心鼓勵記者深入現場找尋動人故事,採取廣播與新媒體融合的形式,在重大主題宣傳中持續推出許多親歷式、體驗式報道,取得很好的宣傳效果。前不久,他們7部作品分獲中國廣播影視大獎、播音主持金話筒獎及解放軍新聞獎一等獎。

作風連著文風,文風體現作風。空軍報社把轉作風成果用於改文風實踐,推出“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大家談”專欄,刊發了《莫把自己當成“客”》等評論,短小精悍,語言平實,被譽為“看著能懂、照著能干”的好教材。面向基層,以戰士為主要對象,是人民軍隊報社持之以恆的辦報方針。他們開設了“基層服務窗”“我們的名字都叫兵”等專欄,在報道中著重突出兵味,以戰士的視角講述鮮活的人和事,被廣大官兵譽為良師益友。

群眾語言是最生動的表達方式!戰友報社、人民前線報社的編輯記者們表示,說實話、說新話、說基層官兵的話,應該成為新聞工作者的自覺追求。他們善於從官兵語言中汲取智慧,不斷創新表達方式,突出用真理說服人、用真情感染人、用真實打動人,使報道更加生動鮮活、富有感染力,讀者愛聽愛看、產生共鳴。

救災戰場,又譜人民軍隊愛人民的時代新曲。此次魯甸抗震救災報道,軍隊新聞媒體通過精心的策劃、創新的表達和靈活的形式,寫就溫暖人心、鼓舞士氣、凝聚力量的篇章,引領因災害而傷痛的心靈走出黑暗、擁抱光明,給人溫暖和力量,廣受讀者贊譽。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一年來,無論是中央媒體還是各軍區軍兵種媒體,無論是黨報黨刊、通訊社,還是電台、電視台,都著重從官兵訓練生活中尋找線索、挖掘新聞,都對報道的內容和篇幅、版面編排和欄目設計等進行了全面改進,使新聞報道更加貼近官兵需求,改文風也已成為廣大軍隊新聞工作者的自覺行動。

“隨著我軍遂行多樣化軍事任務常態化,官兵生活節奏加快,更多地要求新聞有‘干貨’,不冗長,不空洞。現在很多軍隊媒體的新聞和評論語言朴實,敘事明快,觀點鮮明,洋溢著清新朴實之風。”一位新聞學者這樣談當前的軍事新聞文風變化。

萬裡雲煙揮翰墨,一天星斗煥文章。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對新聞工作者是一次檢驗,也是一次歷練。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今天的廣大軍隊新聞工作者,正在以昂揚的激情、生動的筆觸、務實的作風,挺立潮頭、勇闖新路,在強軍興軍征途上激蕩心靈、激昂前行!(侯磊 記者 滕曉東)

分享到:
(責編:程宏毅、常雪梅)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