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筆者在基層調研督導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了解到,某縣直單位在組織生活會召開前,將會議召開的時間、地點和黨員查擺的突出問題以及公開監督電話、群眾報名參會電話等在黨務公開欄進行公示,受到群眾普遍歡迎。問及單位負責人的初衷,他說:“公開了,干部才有壓力,群眾才會信服,今后的工作才能更好做。”
誠如斯言。當下,有些單位在召開組織生活會時,搞“閉關修煉”、“體內循環”,關起大門批評、不讓外人參與,就算邀請列席人員也是自行確定,讓不敢批評、不敢監督的管理對象和服務對象參加﹔還有的單位在召開組織生活會時生怕群眾知道消息、走漏風聲,嚴防死守、三緘其口,把組織生活會開成了“地下會”、“秘密會”,結果參會者自言自語、自彈自唱、自問自答,與個人脫軌、與現實脫離、與群眾脫節,光打雷不下雨或者雨過地皮濕,認認真真走形式、扎扎實實走過場。
組織生活會是普通黨員交流思想、總結經驗教訓、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的重要組織生活制度。我們常說,有制度不執行或不嚴格執行,產生的后果往往比沒有制度還要壞。同理,組織生活會走過場,危害遠甚於不開組織生活會。俗話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基層干部、黨員工作生活在基層,與群眾天天打交道,哪些黨員干部作風漂浮?哪些黨員干部紀律鬆弛?哪些干部四風問題嚴重?群眾心裡最有數。隻有把組織生活會晒到群眾“眼皮底下”,把問題擺到台面上,對照檢查才能見人見事、不紙上談兵,整改落實才能有的放矢、不放空炮花炮,也才能倒逼黨員干部轉變工作作風,強化公仆意識,更好地辦實事、做好事、不出事。
把組織生活會晒到群眾“眼皮底下”,各級黨組織就要擺正位置,改變高高在上的慣性,打破“神秘”狀態,堅持一竿子插到底,時刻敞開大門請群眾來監督﹔就要把會議的時間、地點、參加人員“擺出來”,把黨員干部身上存在的問題“晒出來”,讓群眾積極參與、品頭論足。唯此,才能真正補好黨員干部的精神之“鈣”、牢記四風之“害”、筑牢為民之“本”,使他們自覺把群眾觀點、群眾路線貫徹到聯系服務群眾的具體工作中,把“最后一公裡”縮短為“最后一米”,直至“零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