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實踐活動中,扎蘭屯市選擇人口相對集中的12個社區成立“代表委員工作室”,鋪平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裡”。
堅持“敞開門”聽民聲。堅持開門搞活動,把建立“代表委員工作室”作為教育實踐活動自選動作,率先在全市7個街道人口相對集中的12個社區,設立“代表委員工作室”。工作室每周二、周四開放,聯系社區的192名代表委員被分成了8個小組,每組2人,市級領導也以普通代表委員的身份,輪流到工作室接待社區群眾,並指定專門聯絡員負責登記、反饋、歸檔。
架設“連心橋”幫民困。以工作室為載體,搭建雙向互動、即時交流的平台。注重信息公開,將代表委員姓名、職務、電話、接待流程等提前公開,方便群眾監督。建立“接待工作台賬”,詳細記錄來訪群眾的基本情況和存在的實際困難,收集群眾在基礎設施建設、民生保障等方面的意見建議,能當場解決的立即解決,不能在短期內解決的,耐心做好解釋和思想疏導工作,並及時向上級黨組織匯報,形成高質量的議案、提案。
服務“零障礙”聚民心。工作室的啟用,將代表委員履職范圍從每年的“兩會”延伸到平時,從會場延伸到社區基層,讓居民群眾能夠在“家門口”表達訴求。自啟動以來,共收集意見建議279條,現場答復群眾82條,由領導小組辦公室轉辦到承辦單位144條。對群眾提出的“早市攤位不足”、“南市大街路面損壞嚴重”、“簡易小橋沒有加裝護欄”、“居民樓間路面硬化”等問題已逐項解決,得到群眾好評。
(內蒙古扎蘭屯市黨建宣傳雲平台 宋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