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踐行群眾路線支部工作法解讀

屠少萌

2014年08月18日09:0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群眾困難如何解決?

◎ 現場辦公法

通過現場辦公,直接面對群眾解決問題,是贏得群眾最有效的辦法。首先是問題的選擇,需要具備以下條件:群眾關注的難題,依靠基層力量難以解決或是久拖不決。現場辦公能否取得預期效果,關鍵在於前期深入細致的調研和充分的准備工作,真正做到有備而來、深入實效, 主要體現在黨員對群眾利益訴求的了解、對民心所向的把握,隊伍的政策水平、實戰能力和服務群眾的強烈願望,以及支部調動有效資源的能力。

到現場去!隻有去現場,才能發現問題的根源,找到解決的方法。最高人民法院審監庭、環境保護部自然生態保護司、鐵路總公司勞動和衛生部與群眾“現場面對面”,解決了一批批“重、大、難”問題。

最高人民法院審監庭:

黑龍江呼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簡稱保護區管理局)與大興安嶺建筑工程總公司(簡稱建筑公司)因建設工程款結算數額爭議,打了十年官司,后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抗訴,案子到了最高人民法院審監庭第五合議庭的法官面前。

十年紛爭、三次判決、最高檢抗訴,雙方矛盾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如何才能更好地解決難題、化解矛盾?經過一番思量,在與檢察機關溝通后,最高院審監庭黨支部紀檢委員兼廉政監督員葉小青決定帶領第五合議庭的法官們下基層辦案。

合議庭給了當事雙方充分的時間表達訴求、闡述理由,之后,通過剖析案情,分析他們各自在法律上面臨的風險,進行了艱苦細致的調解工作。4個多小時后,雙方終於達成了調解協議,一場曠日持久的糾紛最終化解。

深入現場辦案,到矛盾發生地解決矛盾,這就是最高院審監庭在踐行群眾路線過程中運用的“現場辦公法”。他們堅持支部工作與條線指導相結合,實地走入群眾、服務基層,形成了下基層、接地氣長效機制。同時,下基層辦案融依法辦案、司法為民、黨性修煉於一體,規范了審判權力的運行,密切了與人民群眾的聯系,有效做到了內與外的結合、黨建與業務的結合。

環境保護部自然生態保護司:

治理重金屬污染是世界性的難題,尤其是對大面積的農田土壤重金屬污染進行修復,其難度更是可想而知。

有色金屬礦產開採和冶煉是廣西環江縣域支柱產業。2001年,該縣因洪水沖毀尾礦庫,導致上萬畝農田受到重金屬污染。而受技術、資金等因素限制,該縣的土壤污染問題一直沒得到解決。

環境保護部自然生態保護司黨支部選擇了環江縣作為黨建聯系點。他們深入基層調研,組織方案論証,監督項目實施,開展技術服務,引導群眾積極參與。在黨員的帶領下,科研人員反復試驗,開發出多項成套技術,為大規模開展農田土壤修復奠定了基礎。

自2010年項目實施以來,廣西環江共修復重金屬污染農田1280畝。土壤污染問題的解決同時也促進了社會穩定。以前,部分農民因農田污染問題經常上訪,群體性事件呈現上升趨勢。土壤污染問題的解決消除了農民心裡的症結,也提高了黨和政府的威信,鞏固了黨的基層執政基礎。

鐵路總公司勞動和衛生部:

近年來,面對鐵路社保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鐵路總公司勞衛部黨支部認識到,與其等著矛盾“發酵”,不如徹底鏟除病灶。2012年初,鐵路總公司在全路社保系統深入開展“走基層、訪家庭、促和諧”活動,解決好事關鐵路職工切身利益的問題。

—面對面聆聽呼聲。組織總公司和鐵路局社保干部定期下車間,進班組,訪家庭,入病房,面對面做好政策解讀、辦事流程介紹、思想情緒梳理、意見建議征集等工作。一年多來,鐵路社保干部的足跡遍及18個鐵路局的600多個基層單位,走訪困難職工群眾共計3.1萬次。

—點對點溝通交流。開通社保熱線、專用郵箱和“走訪促”專題網站,設置職工群眾來訪接待日,構建四位一體的干群溝通網絡和意見表達平台,接受咨詢,解答疑問,收集意見。

—心貼心解決難題。對收集到的問題,建立訴求檔案,選定專人負責,及時給予答復。凡因管理失范引發的問題,從作風上反躬自省,在制度上查漏補缺。對不符合政策規定的問題,也要細致解釋政策講明道理,取得職工理解認同。

—肩並肩攻克難關。總公司勞衛部把“走訪促”活動與鐵路系統既有的“三不讓”、“金秋助學”等幫扶救助工作結合起來,形成多個部門手拉手、肩並肩共同解決民生難題的“戰略聯盟”,使單靠社保部門自身力量難以解決的“老大難”問題得到徹底解決。

—實打實固化制度。注重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改進工作結合起來,根據基層職工群眾意見和社保人員建議,編寫社保辦事指南。注重總結提煉各單位開展“走訪促”活動的好做法、好經驗,固化為制度成果,提升社保工作科學化水平。

鐵路總公司勞衛部黨支部開展的“走訪促”活動暢通了職工的溝通渠道,減少了上訪數量﹔解決了職工的訴求,維護了和諧穩定﹔同時也提高了干部素質,轉變了工作作風。

◎ 集中攻關法

針對涉及群眾重大利益的突出問題,充分發動和依靠群眾,有效調集各方資源,開展服務群眾專項工作,集中時間、集中力量打攻堅戰。關鍵在於依靠群眾一起發現問題,發動群眾相互會診問題,發動群眾共同解決問題。把握什麼問題群眾反映強烈,就集中解決什麼問題的原則。專項工作中,實施協同作戰。黨員和支部始終沖在前,成立以黨員為先鋒的專項工作小組,涉及多方合作的可成立臨時黨支部,以支部建設來統一思想、整合力量。

集中時間、集中力量,在重大民生工作面前,住建部住房保障司依靠“集中攻關法”快速推進。

住建部住房保障司:

加快推進棚戶區改造,是中央確定的重大民生工程,也是政府擲地有聲的政治承諾。2008—2013年,中央安排補助資金近2000億元,支持全國開工改造各類棚戶區近1600萬戶,圓了近1000萬家庭,約3000萬棚戶區居民的安居夢。

作為具體承擔這項工作的住建部住房保障司黨支部,為早日改善棚戶區困難群眾的住房條件,做了很多扎扎實實的工作。

他們與棚戶區居民面對面交流,了解棚戶區居民需求及改善願望。按照先急后緩,有計劃推進棚戶區改造。近幾年陸續出台了土地優先、稅費減免、信貸支持等相關政策,對積極推進棚戶區改造提供了有力支持。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他們將繼續充分發動和依靠群眾,有效調集各方資源,加強部門、系統、區域之間的協作,爭取各方支持配合,集中時間、集中力量打攻堅戰。今后5年我國將再改造各類棚戶區1000萬戶,加上前5年開工改造的1260萬戶,意味著中國用10年時間,一舉解決7000萬棚戶人的憂居問題,這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創舉。

◎ 信訪接待法

來信來訪是群眾反映訴求的重要窗口,也是了解民情民意和政策落實情況的重要渠道。核心是通過信訪接待、信訪分析、信訪處理來幫助解決群眾困難,培養鍛煉黨員。支部定期組織黨員到信訪接待崗位學習實踐,適時邀請信訪群眾上門座談﹔對符合政策的信訪問題,盡可能現場給予答復或解決,提高為群眾辦事的節奏和效率﹔定期收集群眾集中反映的共性問題、廣泛關注的普遍問題,組織支部黨員學習討論,及時研究和出台相關政策,把信訪處理作為推動工作的重要渠道﹔有意識地讓黨員輪流參與重大信訪問題的處理,引導黨員在化解矛盾、處理糾紛、解決問題中,提高處理復雜問題、做好群眾工作的能力。

信訪工作被稱作“天下第一難”,但“老大難,老大難,真抓就不難”。國土資源部執法監察局的工作經驗証明了這一點。

國土資源部執法監察局:

2012年初,廣東一村民撥打國土資源違法舉報熱線12336,反映一自營染廠擴建擅自佔用村集體10余畝農用地,堵了村裡的排水溝。違法線索處理處及時將線索轉給有關地方,當地國土資源主管部門進行了核查處理,土地被退還,村裡排水溝恢復了通暢。舉報人再次來電:“沒想到打個電話發個傳真就把事情解決了,12336真是我們農民的及時雨啊!”

2009年6月25日,國土部開通了全國統一的12336舉報電話。為使身在辦公室的工作人員聽到群眾真實的聲音,執法監察局安排全體黨員定期輪流接聽舉報電話,體驗民生,傾聽群眾訴求。來電的群眾有的操著濃重的方言,每句話都需要重復幾遍才能勉強聽懂意思﹔有的情緒激動,時常冒出一些過激言語,甚至直接進行人身攻擊﹔訴求也多種多樣,有的反映的問題並不屬於12336受理的范圍,有的只是為了“討一個說法”。面對各種各樣的情況,工作人員耐心細致地傾聽訴說、解釋政策,得到了大部分群眾的理解支持。

“定期去12336舉報中心接聽電話,能夠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群眾觀念,在感情上更加貼近人民群眾,更願意幫群眾渡過難關。” 執法監察局的工作人員如是說。

截至2013年9月,國土資源部共受理各類違法線索近16.5萬個。執法監察局督辦重大違法線索500多件,部裡公開通報和挂牌督辦的100多件案件中,有一半多來自12336。12336已成為廣大群眾心中的“便民直通車”、國土資源系統干部眼中的“執法新干線”。

服務手段如何創新?

◎ 熱線服務法

以政府熱線電話為載體,減少環節,延伸手臂,建立支部黨員與群眾長期而且直接溝通和服務的平台。結合系統和部門業務工作,設置統一的公共服務號碼,建立電話信息登記、咨詢答復、處理上報、事后跟蹤反饋等一系列流程,同時拓寬業務范圍,利用電話熱線,整合相關資源,提供政策、科技、市場、價格、信息等方面的咨詢服務,直接服務於群眾。此外,支部將熱線作為了解民意的重要渠道,及時匯總掌握群眾反映和意見建議,發現工作中的重點和普遍性問題,集中力量加以解決。

一通電話改變了吉林農民馬秋的命運。一條熱線串起了農業部市場信息司與億萬農民的血肉聯系。

農業部市場信息司:

馬秋是吉林省德惠市郭家鎮葛家村農民,一心想脫貧致富,卻沒有成功。2006年,她通過12316“三農”公益熱線電話與專家王學國建立了聯系,開始了科學種菜之路,當年一畝豇豆就獲利4800元﹔ 2009年,馬秋家的泥土危房換成了當地最好的四間磚瓦房,在村民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動。

把馬秋引向致富之路的這條12316公益熱線,是農業部市場信息司在總結各地三農服務方式基礎上,於2006年統一在全國開通的。據初步統計,該熱線全國每年咨詢人數達上千萬人次,幫助農民增收和為農民挽回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00億元。

在以信息技術服務三農工作的過程中,農業部市場信息司的主要指導做法有:

——加強組織領導,統籌規劃建設。先后下發多個文件,整合社會資源,與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分別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為平台建設開辟多元籌資渠道﹔同時還注重模式創新,先后開通了公益熱線、公益短信、《中國農民手機報》等,有效提升了12316平台的信息服務支撐能力。

—整合信息資源,夯實信息服務基礎。各地因地制宜,充分借鑒和發揮現有信息資源優勢,積極整合相關部門信息資源,為平台建設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撐,使平台建設有了較好的運行基礎和服務保障。

—創新服務舉措,提升信息服務能力。各地相繼建立短信服務系統,及時發布與農民生產、經營、生活息息相關的政策信息和市場信息,增強了信息服務的時效性和針對性。

—廣泛開展合作,積極爭取多方支持。各地注重加強與畜牧、水產、林業、農機、獸醫、糧食、統計等涉農部門溝通協調,發揮各自優勢,共建網絡平台,實現資源共享。

◎ 專家顧問法

服務群眾需要更多借助有效力量、延長工作手臂,機關黨支部要發揮整合人才資源的優勢,建立專家隊伍,依靠專家隊伍服務群眾﹔同時,專家也是聯系和服務的對象,把服務專家和服務群眾有機結合。關鍵是調動專家積極性、發揮專家所長與了解和服務群眾需求的對接,把支部建設延伸到專家隊伍建設,引導專家在服務基層的實踐中樹立群眾觀點、實現自身價值。技術上建立專家資源信息庫、基層項目需求庫、科技成果轉化數據庫﹔發放專家服務聯系卡、開通專家服務熱線、健全專家服務信息網﹔建設專家服務基地,支持專家依托基地開展長期對口服務、利用基地進行科技研究、轉化和培訓工作﹔加強對服務專家、合作項目跟蹤服務,檢查評估專家服務質量,總結經驗,以點帶面,擴大成果影響力等。

善借力、用准力,人社部專技司依靠專家隊伍,走出一條服務群眾的新路。

人社部專技司:

當前,我國基層發展普遍存在科技與實踐脫節、人才與發展“兩張皮”現象。為破解這些難題,人社部專技司黨支部啟動實施了“萬名專家服務基層行動計劃”。

—深入基層,找准項目需求。專技司黨支部會同各地專家主管部門、專家服務機構,深入基層廣泛征集需求項目,通過發放專家服務聯系卡、開通專家服務熱線,健全專家服務信息網等,變基層被動接受服務為基層主動上報需求,專家有備而來、應需而來,真正解決實際問題。

—創新政策,完善配套措施。專技司黨支部制定完善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加大財政投入力度,設立專項資金﹔支持專家在基層轉化智力成果,配套稅收優惠等政策﹔積極為專家服務基層提供各種便利條件,如晉升、優先培養等。

—搭建平台,健全長效機制。專技司黨支部加強對服務專家、合作項目跟蹤服務,鼓勵專家與基層單位建立長期穩定的對口合作關系﹔大力加強專家服務基地建設,支持專家依托基地開展長期對口服務、短期巡回服務或以網絡、電話等進行技術咨詢、信息服務。

—上下聯動,形成整體合力。專技司黨支部充分發揮牽頭協調作用,一是加強政策銜接配套,指導各地制定完善具體的實施辦法和操作細則﹔二是加強示范交流,推廣典型經驗。三是開展跨省市、跨區域對口支援專家服務活動,逐步形成了上下聯動、橫向互動的工作機制。

兩年來,人社部專技司累計組織13000多名專家,培訓基層專業技術人員8萬余人,惠及基層40多萬農戶。

◎ 網絡溝通法

運用網絡新媒體開展群眾工作,增加黨員和群眾的互動溝通機會,既能更方便、更快捷、更有效地宣傳政策,又能廣泛了解民意、及時幫助群眾解決困難、更大范圍團結影響群眾,還能積聚群眾智慧,使惠及民生的決策更加以人為本。網絡溝通法是適應新形勢的迫切需要,賦予了群眾路線以時代內涵,也為支部建設帶來新的空間。以網絡為陣地開展支部工作,注意充分發揮青年黨員的作用,運用網站、微博、微信、郵箱、QQ等網絡溝通工具,組織網絡閱評隊伍,及時收集網絡輿情,建立輿情分析處理常態機制,作為一個渠道,為政策的制定與執行提供線索、依據和民意支撐,並通過熟悉網絡輿論環境,鍛煉黨員理性對待輿情,客觀分析不同意見,化解不同利益主體之間訴求矛盾的能力。

微博、微信……這些新媒體工具,拓寬了群眾工作的渠道,延伸了為民服務的觸角。而公安部打拐辦正是第一批“吃螃蟹”的部門。

公安部打拐辦:

2011年4月,丟失兒子653天的貴州省遵義市被拐兒童劉峻寧家長劉世剛抱著一線希望給公安部打拐辦主任陳士渠微博發了一條求救私信,沒想到立刻引起了公安部打拐辦的高度重視,陳士渠立即部署貴州省公安廳打拐辦開展偵查工作,對遵義市2010年以來發生的14起拐賣兒童案件逐案研判,串並為“2011.4.09”系列拐賣兒童案件進行偵辦。經過數月的摸排偵控,一舉打掉以遵義無業人員萬引娣為首的拐賣兒童團伙,解救被拐兒童15名、嬰兒2名,劉峻寧正是其中被拐兒童之一。

陳士渠於2010年12月開通實名微博,至今微博粉絲數已突破670萬,光是每天收到的私信數量就超過100條,這其中大部分是來自打拐志願者和被拐兒童的父母。對於他們提供的線索,陳士渠總在第一時間回復“速擴散”、“已督辦”,並立即部署地方公安機關核查偵辦。截至目前,僅通過微博發現線索破獲的拐賣案件就達數千起,解救被拐婦女兒童上萬名。同時,通過微博,公安部打拐辦還全面掌握了全國拐賣犯罪形勢、各地打拐工作狀況、受害人親屬和志願者心態等,大大增強了工作的針對性、科學性和有效性,最大限度地爭取了打拐志願者、受害人親屬和網友對打拐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有了微博之后,陳士渠的工作量和壓力增大了很多。白天不是在辦公室布置工作就是在外地指揮督戰,“刷微博”的工作隻能放在工作時間之外,為了及時回復群眾信息,經常工作至深夜。

如今,“孩子丟了,就@陳士渠”已經成為群眾的共識。在人民網和新浪網舉辦的新浪政務微博和政法微博評比中,@陳士渠以優異成績當選為全國十大公職人員微博第一名和全國政法十大公職人員微博第一名,成為微博最具影響力公務員。

◎ 經驗共享法

機關黨支部既要通過直接聯系和服務群眾、更要善於通過學習間接經驗來理解和踐行群眾路線。創新黨內生活,圍繞業務工作,建立民情檔案,定期通報民情新聞摘要,組織民生案例分析,開展群眾路線的學習和研討。重要民生工作在支部討論,各種輿情民意經支部會診,基層實踐調研回支部交流,基層干部和專家學者請到支部講課,最新群眾工作的理論和實踐成果在支部分享。通過經驗共享調動每一個黨員的積極性,使黨員成為支部建設的主體,既是受益者,更是實踐者、推動者。

經驗是財富,啟示可鑒人。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資產管理司以自身的實踐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資產管理司:

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資產管理司黨支部2008年組建成立,共有黨員30名。自成立之初,他們就將支部工作與司室職能、社會關切、群眾疾苦、部門需求、專家建議及黨員成長緊密結合,使“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內化為依靠部門、專家、黨員力量,推動政府內部事務規范管理、改革創新。

為提升黨建工作水平,他們與中央國家機關工委辦公室黨支部建立結對聯學、互幫互查機制,互派黨員蹲點調研、參與業務工作,互提問題建議,共享工作成果。為推進國有資產管理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組織司內年輕黨員與中國社科院專家合作,經過兩年多實地調研和實証分析,編撰《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監管與廉潔政府建設》一書,並深度應用研究成果,討論完成“唐宋元明清國家資產管理經驗與啟示”、“簡朴政府建設古今中外典型事例匯編”等課題,從歷史視角、國際視野闡述國有資產安全完整與政黨興衰的關系。

為使全體黨員共享成長。他們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對問題查找和解決措施的出台,實行黨小組把關、支部會審議、全體黨員會議表決的“三堂會審”。以活動為契機,讓機關年輕黨員掌握群眾工作方法,全司黨員通過回顧成長經歷、調研座談,總結並探索運用新時期群眾工作“十法”。在日常工作中,支部探索建立司內黨員結對互幫機制,構建了黨支部的紅網陣地,定期發送業務和黨史黨建等內容的知識短信,為全體黨員贈送涵蓋黨章、黨課及業務文集等內容的“紅色禮包”。堅持開展“每周一課、每人一講”的黨課及年度主題黨日活動。

黨員信念如何塑造?

◎ 信念塑造法

信念塑造法是魂,是貫穿所有方法的主線。從黨員思想認識入手,通過塑造核心價值觀,使踐行群眾路線成為黨員的價值追求,並努力做到知行合一。組織黨員學習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開展以直接聯系和服務群眾為主題的學習實踐體驗活動和解放思想討論,發動全體黨員與服務對象和基層群眾共同研究提煉支部核心價值觀,並通過選樹和宣傳典型人物、典型事跡來詮釋核心價值觀,使之更加形象生動、可信可學,成為一種標尺、導向和激勵。注意在日常工作和急難險重的任務中處處彰顯支部的核心價值觀,營造良好的氛圍,潛移默化影響每一位黨員自覺踐行群眾路線。核心價值觀不必高大全,要朴實、簡練、明晰、聚焦、上口、富有感召力。

信念會產生什麼樣的力量?面對金錢的誘惑不動搖,面對生命的危險不卻步!國開行資金局、外交部領事司的黨員故事精彩紛呈。

國開行資金局:

如果有人開出“工資后面加個零”的條件想要挖你,誰能夠無動於衷呢?國家開發銀行資金局黨支部的劉穎等人卻淡定地拒絕了。

這並不是玩笑話。人才的爭奪是金融市場上永恆的話題,資金業務市場化程度高,國家開發銀行許多骨干也因此一直受到獵頭公司的關注,走出去獲得“再加個零”的年薪很正常。頭頂著很多“第一”的光環和壓力,拿到的薪水卻要少一個零,到底是什麼讓劉穎等人選擇留下了呢?

資金局黨支部書記、局長於春玲就是在黨員干部的信念塑造上下功夫,在帶領大家算業務“大賬”的同時,引導青年員工算人生的“大賬”。

“年輕人自己做一點小事,和大家一起做一件大事,是不一樣的。我跟他們說,要跳出眼前的資金業務,要跳出國開行的業務,要把自己做的工作同開發性金融事業結合起來,同中國金融市場化的進程聯系起來,同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聯系起來。”於春玲的話點亮了年輕人心中信念的火炬。

“到純商業機構去做可能確實會賺很多錢。但在國開行這個平台上,我覺得我們能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和金融改革做貢獻,我覺得這是使命感很強的一項工作,對推動市場建設、對如何讓發行人和投資人形成共贏、對培育整個資本市場的發展、對完善資源配置的過程,都是很有意義的事情。”這就是讓劉穎選擇堅持留下的原因。

金融市場的競爭是殘酷的,如何去建設一支素質好、專業精、作風硬的專家隊伍至關重要,於春玲為此頗下了一番功夫。從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到培養主流價值觀的學習、分享、創新,資金局黨支部結合自身隊伍結構年輕化與資金業務專業化要求存在差距的特點,提出了“懂理論、精專業、能操作、善協調”的團隊建設目標和“會合作、會行文、會溝通、會營銷”的基本技能要求,並設計多種方式為員工搭建學習成長平台。

於春玲引導年輕員工算人生大賬的方法,其實就是“信念塑造法”。從黨員干部的思想認識入手,通過塑造核心價值觀,使之成為一種導向和激勵,並在日常工作和急難險重的任務中處處彰顯力量。

外交部領事司:

2012年1月28日,我國29名工人在蘇丹被反政府武裝綁架,命懸一線,我國外交部領事司旋即開展十天生死大營救,最終29名同胞安全回國。在急難險重中,讓領事司黨員干部無懼個人安危、直面綁匪的,正是他們心中“外交為民”的信念。

領事保護中心副主任朱家耀同志是中國政府赴前方工作組成員之一,是新中國領事史上“第一位直面綁匪的外交官”。自1月28日事發后的兩天兩夜,他一直24小時未間斷在辦公室值守。盡管幼女剛滿周歲,父母年邁,在接到任務的那一刻,他二話沒說即赴機場,未及與家人話別。在前方工作期間接到具體接運任務后,他也有過忐忑不安,然而作為一名外交官,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讓他迅速做出決定:堅決完成組織交給的任務,克服一切困難將29名同胞安全接回。

海外哪裡有危險,哪裡就有領事干部的身影。在歷次急難險重任務中,領事司黨員干部沖鋒在前,勇挑重擔。

外交部領事司黨總支就是通過培養領事干部的群眾情懷,使他們做到面對生死考驗時能以百姓利益為重,用親歷血與火的實際行動來詮釋“外交為民”的理念﹔通過拓寬領事干部的群眾視野,推動他們把實現群眾利益作為工作的第一取向,把群眾滿意度作為衡量工作成果的第一標准﹔通過引導領事干部運用群眾方法,不斷汲取群眾智慧,增強打造“海外民生工程”的真本領﹔通過在領事干部中鍛造群眾典范,將“忠誠、使命、奉獻”外交人員核心價值觀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深深植根於廣大黨員干部心中,助力他們實現從“普通人”到“特殊人”—“文裝解放軍”的轉變,組成了一支關鍵時刻拉得出、打得贏、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的隊伍。 

分享到:
(責編:王金雪、秦華)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