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中,新開地鄉黨委政府從轉變工作作風、解決群眾困難入手,時刻把百姓放在心上,成立合作組織、實施移民搬遷、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為百姓解決了一件又一件心坎上的大事,贏得了百姓的一片贊譽。
“鐵牛”抱團闖市場,拓寬群眾致富路
“合作社真是好東西,自從我們加入了玉成農機專業合作社,地裡的農活全是機械作業,半天不到就能把所有的活干完,現在的農忙季節都很輕鬆。”新開地鄉高地村楊家曼甸組的呂秀麗在自家地頭指著兩台正在作業的中耕機興奮地告訴我們。
說起農機合作社,當地人都連聲說好,那它好在什麼地方?“好在現在連種田都舒服了,就拿小麥來說吧,從播種到收獲,一畝地平均隻需70元,按現在畝產500斤、國家糧食收購價1.1元/斤、扣除農資成本30元來算,農民等於什麼都不用干,一畝地還能純賺400元”。快言快語的呂秀麗用實實在在的數字說話。
合作社真的那麼神嗎?在呂秀麗的帶領下,記者帶著疑問走進玉成農機專業合作社。
說起辦農機合作社的初衷時,社長白玉成娓娓道來:當地村民以傳統農業耕作為生,收入微薄。2010年,他在全村第一個買了大型拖拉機“雷沃354”,除了耕作自家的土地還為本村和鄰村的村民耕作。看到這鐵家伙不僅耕起地來省時省力,還能打工賺外快,不少村民也跟著養起了“鐵牛”,但是由於缺乏組織、信息閉塞,“鐵牛”們經常給自家干完活兒便閑置起來。看著“鐵牛”趴窩,大伙兒很著急。
白玉成覺得自己是一名黨員,又是村裡購買農機具的帶頭人,現在出了問題,他有責任幫助大家解決這個難題。在鄉主要領導帶隊調研走訪時,白玉成提出了這個問題,並希望政府幫忙解決。
新開地鄉黨委政府一班人集思廣益,組織養“鐵牛”的農戶成立了“玉成農機專業合作社”,並積極對外聯系業務,組織“鐵牛”們統一作業,“抱團”發展闖市場。同時,加大政策、科技、資金扶持力度,為合作社爭取大型農機具補貼資金24萬元,協調貸款40萬元,爭取項目建庫棚5間,並組織10名社員參加了中國•北方農業科技成果博覽會,使社員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從而達到了扶持一個組織,服務一方群眾的效果。
目前,合作社會員達到了35名,經營土地1.26萬畝,其中自己耕種600畝,為他人代耕代管土地1.2萬畝,合作社成了促進農民創業增收的保障和動力,讓越來越多的村民走上了增收致富的道路。
搬出小山溝,終於睡了個安穩覺
一走進克旗新開地鄉新道梁村楊樹林子組,三排新嶄嶄的磚房呈現眼前,耀眼的紅彩鋼瓦、潔白明亮的塑鋼門窗、整潔寬敞的院落,透出了這個小村的“新農村”之美。
院子裡,嫩綠的小白菜、生菜、香菜晃動著晶瑩的露珠,走進屋子,衛生間、洗浴間、客廳、廚房、餐廳等一應俱全,與城裡的樓房格局及設施沒什麼兩樣。這是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該鄉黨委政府為百姓辦的又一件實事。
說到現在的美好生活,村主任邵奎文連珠炮似地告訴記者:“生態移民工程就是好,不僅給每個搬遷人口無償補貼1.5萬元錢,還把這個組的20戶人家,從孩子念書離家遠、下雨就提心吊膽、出行不方便、農副產品價格低、信息不靈常斷電的山溝子裡搬了出來,現在國家的政策真是越來越好!”
昔日的楊樹林子組,由於山洪暴發、河床淤積、水位抬高,河床發生滲漏現象,屋內、院內涌出泉水,多處房屋沉陷,一到雨季,各家各戶輪流巡視,一旦遇到雨天大人孩子都不敢脫衣睡覺,生怕被洪水卷走。鄉政府決定把這20戶整體搬遷到現在這個平坦且交通方便的地方,2014年3月整體搬遷后,村民們放鞭炮以示慶祝,自此他們再也不用提心吊膽,終於可以睡個安穩覺了。
為盡快讓移民搬遷地區的群眾早日遷出,新開地鄉黨委政府搞調研、跑項目,落實資金396萬元,建設棚圈9000平方米,打飲水井28眼,架設低壓線6.2公裡,修村路8公裡、公廁4處,極大地改善了57戶、264人的生產生活條件。
“龍王”落戶曼甸,旱地變成水田
走進新開地鄉雙山子村,眼前的庄稼地裡齊腰深的玉米舒展著墨綠色的葉片、一尺多高的馬鈴薯開著粉紫色或雪白色的花,站在這高高的曼甸上,仿佛置身綠的世界、花的海洋。
村民白玉和興奮地說:“我種了三十多年地,做夢也沒想到這曼甸旱地能變成水田,你看這庄稼長的,比旱地的高多了。”
新開地鄉位於高寒曼甸區,是個以農業為主的地區,90%以上的耕地都是旱地,且十年九旱,種地“望天收”,農作物產量低,人均收入少,水澆地一直是人們的夢想。為了破解這一難題,鄉黨委政府積極在曼甸地區探索試驗,開發水源,著力解決旱地澆灌問題,改變靠天吃飯的現狀。試驗性地採取三種方式進行澆灌,在有水源井的地塊,直接接入滴灌帶﹔在離水源井較遠的地塊,建蓄水池再接入滴灌帶﹔在較分散的地塊,利用移動水車接入滴灌帶。有了水源,再加上與膜下滴灌種植技術相結合,試驗田取得了成功。同樣是種植馬鈴薯,每畝水澆地比旱地多產1200多斤,增收450元,深受當地群眾的歡迎。
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鄉黨委政府組織機關干部入戶走訪調研,村民紛紛反映,非常期盼解決曼甸旱地澆灌問題。調研組當即拍板,要立即解決。通過爭取節水增糧項目,為3個村打機電井23眼,春耕前就投入了使用,灌溉旱地3500多畝。
“有了這23眼機電井,曼甸3個村的老百姓種地再也不用看老天爺的眼色了!”村民趙景華告訴記者。
這是新開地鄉服務百姓的縮影。據了解,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該鄉累計爭取項目資金2300多萬元,涉及飲水、修路、扶貧、農業綜合開發等13個方面,項目投入使用后,可使8000多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