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路線教育活動中,常山縣遵循“以服務企業、服務項目就是服務發展”的理念,按照“干部大教育、服務大提升、園區大變樣”工作要求,狠抓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創新推行企業審批“園區平台+分中心”、“部門分局+分中心”、“中介服務大廳+分中心”、“全程代理服務+分中心”的“四加”服務模式,推動管委會入園辦公、涉企監管及服務部門派駐園區、設立開發區行政服務中心和中介服務大廳,實現企業前期審批到后期服務管理“一站式”辦結。自入駐以來,園區內各服務機構共走訪企業1000多家次、辦理各類審批事項900多件、解決各類疑難問題50多起。
一、服務微距化,打通政企互動最后一公裡。一是縮短上的距離,管委會入園辦公。按照“貼近企業、降低成本、方便快捷”的要求,推動管委會整體搬入園區,實現企業 “家門口”就近辦事。目前,縣開發區管委會已通過租用方式,利用3個月時間完成了大樓改造,並於“五一”假期期間完成了整體搬遷入園區。自搬入園區以來,企業到管委會辦事更加頻繁、便捷,基本實現“企業辦事不出園”,入園以來,每天到管委會辦事的企業有10多家,累計當場辦結各類事項20多件。二是縮短下的頻率,主動入企現場服務。通過購買交通工具、建立績效考核機制、完善企業評價機制,促使干部職工主動、超前入企服務。自入園以來,開發區及派駐單位等行政服務機構已現場為企業辦結各類事項60多件,及時處置10多家企業200多名民工工資糾紛﹔進駐中介已入企服務200多家次,累計辦理各類中介服務事項100多項。三是縮短等的時間,推動互動零間隔。通過建立“數字園區”和“7+2”值班制度,實現服務“零”間隔。今年來,已建立“開發區網站、OA系統、QQ群”三位一體的政企互動數字載體,企業業務咨詢、資料報送、工作交流等可以在互聯網內及時辦結,同時建立了開發區每周7個晚上加周末2個白天的“7+2”值班制度,實現企業事項“上班時間有人辦、休息時間有人管”的無間隔服務。
二、辦事一站化,打通審管服務最后一公裡。一是整合審批服務,設立兩個大廳。通過建立行政服務大廳和中介服務大廳,實現企業中介服務到審批服務的“一站式”整合。今年來,共有17個部門授權或進駐開發區行政服務分中心,19家中介進駐開發區中介大廳,實現企業審批事項“一站式”辦結。目前,已累計辦理各類審批事項900多件。二是整合監管服務,派駐10個分局。通過涉企及重要監管部門派駐,基本實現企業日常監管服務“一站式”辦結。目前,規劃、國土、住建等10個部門30多名干部已派駐園區成立分局(隊),縣級職能部門共授權或下放公共管理權限108項,企業項目選址等產前、質量管理等產中和稅收管理等產后監管事項初步實現“一站式”辦結。今年上半年,已辦理20多個項目工程規劃許可証、20多家企業質量評審、30多家企業納稅申報等事項。三是整合黨團服務,建設黨群服務中心。通過整合企業黨建、團建、工會建設等服務,建設黨群服務中心,實現企業黨團、工會事項“一站式”辦結。今年來,已啟動建設黨群服務中心,規劃建設“一廳一校一站一沙龍和兩區三室”功能區,實現黨員管理、教育、服務以及職工維權等職能集中整合。已發展企業黨員40多人、新建企業工會10多家。
三、保障網格化,打通要素保障最后一公裡。一是保障安全要素,建立安全生產“三級網格”。建立開發區、企業間、企業內三級網格,實現企業安全生產審查、管理全覆蓋。今年來,通過網格化服務,已審核企業安全生產標准化創建6家、企業安全條件設計1家,與投產企業全面簽訂安全生產責任書,組織召開安全生產大會1次,發送宣傳短信1萬多條,開展安全生產檢查150多次,發現並整改一般隱患30多處,園區安全生產形勢平穩有序。二是保障幫扶要素,建立項目服務“一對一”網格。通過建立重點項目縣級領導“一對一”網格,加速破解項目建設難題,提升項目建設進度。今年來,共挑選12大重點產業投資項目建立“一對一”網格,12個項目當年實際投資8.6億元,佔園區年度產業投資計劃的75.44%,同時,由縣開發區管委會為每個重點項目配備1名領導班子成員負責跟蹤服務,目前已累計協調解決用電、用水及各類糾紛20多起。三是保障生態要素,建立五水共治“領辦式”網格。建立五水共治“領班式”網格,將園區企業分為5個網格,分別開展排水督查,全面提升園區生態保障。目前已完成20多家企業排污費申報,3家企業環保“三同時”驗收,排查雨污分流正常生產企業120多家,督促整改40多家。
(常山縣黨建宣傳雲平台供稿 琚鄭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