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干部下村,群眾地裡干活﹔晚上干部回鄉,群眾收工回家”。在第二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廣東省信宜市針對此類現象,建立了干部“夜訪”制度,主動傾聽群眾聲音,糾正了干群“碰不到一塊”的時間錯位。這種深受群眾歡迎的做法,值得思考。
應當看到,在一些基層單位,干部“走讀”的現象較為普遍。正如一些群眾描述的,“干部像候鳥,白天很難找,晚上沒法找”。“走讀”的干部,早上來鄉鎮、下午回城鎮,周而復始,哪有心思踏實工作?就算身在鄉鎮,可能心早已飛回城鎮。類似工作作風,不僅給需要辦事的群眾造成困擾,也影響了老百姓對干部的觀感,日漸在干群中間筑起一道無形的心牆。
“夜訪”中的干部駐鎮下村,夜晚入戶與群眾拉家常聽意見,既不妨礙群眾白天的勞動生產,又能拉近與群眾的距離,可謂干群兩相宜。以開展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多些“夜訪”、少些“走讀”,才能更好贏得民心、鞏固信心。
《 人民日報 》( 2014年08月11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