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教育實踐活動,必須堅持開門搞活動。真開門、開大門,請群眾參與、讓群眾評判、受群眾監督,是活動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証。
擴大群眾參與面。擴大群眾參與面,首先要在“廣”字上做文章,要讓各行各業的群眾普遍參與活動,既有量的保証,又有質的要求,讓參與群眾更具廣泛性、代表性。切莫打“擦邊球”,“意思意思”、“點到為止”、“有形無實”。其次要在“全”字上做文章,要讓廣大群眾全過程參與活動。意見聽取要真聽民聲,切莫“自說自話”﹔開展批評要誠邀群眾,切莫成為“右手擊左手”,痛也一般般﹔整改問題要多問民計,莫以“關門決斷”代替科學決策﹔整改效果要讓群眾評判,莫以自我感覺代替群眾態度。
交給群眾話語權。交給群眾話語權,首先要消除群眾的思想顧慮,堅決杜絕任何形式的秋后算帳行為,不抓辮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營造“說者無罪、聞者足戒”的寬鬆氛圍,切實打破“寒蟬效應”,讓群眾敢說真說。其次要讓群眾說了有用,讓群眾作用得到有效發揮。要“聞風而動”,立說立改,對群眾意見一一作出回應﹔要去除“官氣”,主動俯下身子,拜群眾為師,向群眾請教,從群眾中尋找解決問題、推動發展的“妙藥良方”,切莫高高在上,以己為大,獨斷專行,將群眾諫言獻策“棄之腦后”。
激發群眾主動性。激發群眾參與的主動性,要通過深入廣泛的社會宣傳,把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目的意義、方法路徑訴諸群眾,切實增強群眾參與活動的責任感、使命感和主人翁精神﹔要創設載體,通過建立“民情顧問團”、“群眾評判團”,開展“金點子”評比等活動調動群眾參與的積極性。要加強利益激勵,通過下大力氣,切實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讓廣大群眾聽到回聲,看到變化,得到實惠,在自我價值的認同中進一步增強參與活動的自覺性、主動性,形成互動推進、良性循環的生動局面。
開展教育實踐活動的根本目的就是為廣大人民群眾謀福祉,因此必須充分尊重群眾的主體地位,切莫讓“群眾”成為“觀眾”。隻有讓廣大群眾真正參與到活動中去,教育實踐活動才會善始善終、善做善成,確保實效、確保長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