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印發《關於做好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整改落實、建章立制工作的通知》。《通知》強調,要防止制度建設中的形式主義,對那些重數量輕質量、簡單照搬照抄、重復建設甚至搞制度作秀的,要堅決叫停。(據8月7日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剎“四風”、改作風,制度建設是治本之策。但是,一些地方把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當作一項“對上負責”的政治任務,習慣性地以文件貫徹文件、以規定落實規定,但對實質性問題卻不願抓、不敢抓﹔有的地方反對“四風”的規定成了應景之作,熱衷於寫在紙上、貼在牆上,就是落不到實處、落不到行動上。這樣,再好的制度也毫無意義,不知不覺陷入新的形式主義“怪圈”。
如此“制度作秀”,是形式主義的典型表現,直接反映為制度建設中的花拳繡腿、表面文章,實質上是主觀主義、功利主義思想在作祟。有一則諷刺小品文,說某單位競爭上崗,輪到一女干部上台演講,台下評委中一領導突然起立說:“這位是我的親戚,我應該回避一下。”遂離開會場。結果,此女順利晉升。這位領導表面上遵守“回避”制度、不循私情,實則在公布與競爭者的親戚關系,暗示其他評委“關照”,把形式主義伎倆在“回避制度”中發揮到了極致。
制度淪為“作秀”的工具,造成這種狀況原因很多。一方面,有些制度的制定往往是“閉門造車”,可操作性不強,改進作風的制度一本又一本,但多是照抄照搬,反映不出本地本單位特點,沒有切中要害。另一方面,有的制度缺乏剛性措施,執行中彈性過大,約束力不夠,終歸是“銀樣蠟槍頭”,中看不中用。
然而,更為重要的是,某些領導干部的規矩意識、法治觀念淡漠,對制度法規缺乏應有的尊重和敬畏,視制度形同虛設。必須看到,當前制度建設上一個突出問題就是,規矩都是領導制定的,又都是領導破壞的。制定規矩時,領導要的是“秩序”﹔破壞規矩時,領導講的是“創新”。這表明,辦事情不是制度規矩在起作用,而是長官意志在隨意左右。有個政法大學的副校長說:“在中國,什麼法最大?是領導的看法。”這話出自政法大學領導之口,有著強烈的諷刺意味。
很多時候,制度就是底線,守規矩就要守住底線。羽毛球奧運冠軍林丹在一個廉政公益廣告中說:“在人生的賽場上,也有需要守住的底線。球丟掉了,失去的一分還可以拼回來,做人做事越過了底線,失去的也許永遠無法挽回”,“人生不能越界,底線必須堅守”。充滿哲理的話語娓娓道來,催人警醒。有的地方,有的領域,“四風”問題屢禁不止,群眾利益屢遭侵害,正是一些制度、一些政策的底線被無情地踐踏了。
形式主義令人生厭,“制度作秀”更讓人反感。制度的生命力在於執行。敬畏制度,遵守規矩,要從領導做起。各級領導干部要牢固樹立制度面前沒有特權、制度約束沒有例外的觀念,身體力行,率先垂范,形成各項規章制度真正發力、長期發力的法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