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以百姓之心為心踐行黨的群眾路線

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中心組

2014年08月07日15:39  來源:寧夏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堅持人民利益高於一切,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個政黨,一個政權,其前途和命運最終取決於人心向背。黨員領導干部隻有堅持以百姓之心為心,樹立為民情懷,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困,幫群眾之所需,真心誠意地為老百姓辦實事、辦好事、解難題,才能贏得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我們結合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緊緊圍繞為民務實清廉主題,狠抓思想教育,引導各級干部牢固樹立群眾觀點,自覺踐行群眾路線,把以百姓之心為心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把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落實到全部工作中。

抓學習,牢固樹立群眾觀點。樹立群眾觀點,最關鍵的是要解決群眾感情和群眾立場問題,增進為民情懷,心裡裝著群眾,時刻把群眾放在心中最重要的地方。我們堅持把理論武裝擺在首位,不斷完善黨委中心組學習制度,全面系統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學習黨章和黨的十八大精神,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在教育實踐活動中,我們從解決思想認識問題入手,加強群眾路線教育,從解決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問題入手,推動解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自治區黨委去年以來先后舉辦4次專題學習班、10場專題講座、9次集中學習,發揮了示范帶動作用﹔省級黨員領導干部帶頭學習、討論、思考,為各級干部當好表率。各地各部門採取多種形式,抓好學習教育,黨員干部普遍接受了深刻的群眾路線再教育,思想上補了課,精神上補了“鈣”,增強了貫徹落實黨的群眾路線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我們體會到,隻有堅持不懈抓好思想教育,使群眾觀點深深植根於黨員干部的思想中,才能更好地踐行黨的宗旨,貫徹黨的群眾路線,使改革發展各項工作具有廣泛、可靠、深厚的群眾基礎。

作決策,堅持從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改革發展的最終目的,就是要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我們作決策、抓項目、干工作,首先站在群眾的立場上,把群眾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作為檢驗標准,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我們在重大政策出台前,充分調研論証,廣泛聽取群眾意見,把“黨政想干”和“群眾想要”更好地統一起來,尋求最大公約數。注重加強制度建設,完善常委會議事規則,制定全委會工作規則,對全委會議事決策的原則、范圍、程序和議定事項的落實作出明確規定。同時,制定市縣黨委和區直部門黨組(黨委)集體決策制度,增強各級領導班子重大事項決策的嚴肅性、原則性,提高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水平。對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決策,推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充分考慮群眾的承受能力,既重視群眾的長遠利益、整體利益,也注重群眾的當前利益、個人利益,不以長遠利益、整體利益忽視、否定群眾的當前利益和正當的個人利益,把可能影響群眾利益、影響社會穩定的問題和矛盾解決在決策之前。在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上,堅持按市場規律辦事,按老百姓的願望辦事,不搞撿到籃子都是菜,不違背群眾的意願盲目引進﹔在城鎮建設上,注重搞好頂層設計,制定《寧夏空間發展戰略規劃》,合理布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劃定生態、耕地、水資源三條紅線,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我們體會到,重大決策隻有充分考慮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現階段群眾的共同利益、不同群體的特殊利益,廣泛聽取群眾的意見建議,才能保証決策的科學性,才能得到群眾的認同和支持。

謀發展,著力提高群眾的生活水平。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也是提高群眾生活水平的根本途徑。隻有以更大的決心和勇氣推進發展,不斷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才能有條件、有財力改善老百姓的生活﹔隻有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地支持發展、參與發展。寧夏最大的區情就是發展不足,目前小康實現程度比全國低十幾個百分點,各族群眾盼發展、求富裕、奔小康的願望更加強烈。我們按照自治區第十一次黨代會確定的目標,認真謀劃部署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工作,提出建設開放寧夏、富裕寧夏、和諧寧夏、美麗寧夏,並開展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兩區”建設、打造“兩優”投資發展環境、增進民生福祉大討論,進一步統一思想,凝聚力量。我們立足欠發達和資源型省區的實際,提出既要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速,確保居民收入、就業等民生指標的完成,夯實與全國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的物質基礎﹔也要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大力推進產業優化升級,加快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在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我們全力推進重點工作和重大項目建設,建立寧東煤電油、交通基礎設施、固原重大扶貧項目、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和中阿博覽會“4+1”工作機制,細化分解任務,明確責任單位、領導和人員,明確節點、進度和完成時限,加強督查,盯住落實,把事關發展的大事抓好。我們體會到,謀劃和推進發展首先要考慮老百姓是不是受益,通過發展造福民生、惠及群眾,讓老百姓得到更多實惠、生活過得更好。特別是要保護好青山綠水,不要損害老百姓利益、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的發展,讓老百姓生活在良好的環境中,給子孫后代留下發展空間。

推改革,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的紅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研究和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問題。我們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論述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通過學習、調研、討論,切實把思想統一到中央要求上來。針對制約寧夏發展的瓶頸問題、體制機制問題,特別是老百姓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制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分解了262項具體任務,對每一個改革事項列出推進計劃表,提出實施的具體步驟和要求。認真抓好群眾最期盼領域的改革,積極推進教育體制、醫藥衛生體制、社會保障制度等改革,特別是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大幅精簡審批事項,簡化辦事程序,取消、下放、轉移行政審批事項223項,清理取消各類收費82項,真正讓企業和群眾少交錢、少跑路,少走程序、少跨門檻。我們體會到,改革的辦法和措施要廣泛聽取群眾意見,汲取群眾智慧﹔改革的推進要凝聚群眾力量,形成改革合力﹔改革的成效要由人民群眾評判,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紅利。隻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同人民群眾一道把改革推向前進。

守底線,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民生連著民心,民心關系國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需要經濟社會不斷發展,更需要民生持續改善。保障和改善民生,關鍵是要對群眾有深厚的感情,抓住老百姓最急需解決的問題,抓住最需要關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將心比心、以心換心地做好民生工作。我們強調,無論發展面臨的困難有多少,經濟下行的壓力有多大,保民生、保就業的底線不能突破,城鄉居民收入、居民消費價格漲幅等民生指標必須確保完成。我們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群眾最期盼的事情抓起,把新增財力的70%以上用於改善民生,每年實施10項民生計劃、公開承諾為老百姓辦30件實事,並將民生計劃提請自治區人代會審議批准,一件一件地盯著落實,凡是對老百姓作出承諾的,都一一兌現,真正把好事實事辦到群眾的心坎上。寧夏目前還有100余萬貧困人口,佔總人口的1/6,一半集中在西海固地區,生產生活條件差,貧困程度深,脫貧致富的難度比較大。我們創新理念、創新模式,大力推進“造血式”扶貧開發,實施好生態移民工程,著重在穩得住、管得好、逐步能致富上下功夫,完善相關政策,加強移民新村社會管理,多渠道發展增收致富產業,特別是用好用活扶貧資金,撬動更多的社會、企業、金融和群眾自籌資金,增強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我們體會到,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任務,經濟社會越是發展,就越要以高度的政治清醒、堅決的責任擔當,把改善民生的各項工作抓在手上,確保群眾持續受益、長久穩定地得到實惠。

保穩定,為群眾創造平安和諧的環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穩定的政治環境,一切改革和發展都無從談起,再好的規劃和方案都難以實現,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失去。我們牢記第一責任,堅持守土有責、守土盡責,把民族團結、宗教和順、社會穩定作為一切工作的生命線,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扎實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三個離不開”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堅持管理與服務並重,創新宗教工作理念,疏堵結合,幫助信教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困難,教育引導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既念教義經,也念致富經﹔創新社會治理機制,推進社區網格化管理、信訪規范化建設、暢通和拓寬群眾訴求表達渠道等工作,加大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力度,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推進警力下沉,深入推進平安建設,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我們體會到,社會和諧穩定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証,隻有在改革中加強社會治理,及時妥善化解各種社會矛盾,維護民族團結、宗教和順,才能提高老百姓的安全感、公平感、幸福感。

轉作風,密切黨群干群關系。作風正則人心齊、事業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深刻指出,如果“四風”問題蔓延開來又得不到有效遏制,就會像一座無形的牆把黨和人民隔開,就會像一把無形的刀隔斷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我們聚焦“四風”,堅持教育與實踐並重、糾“四風”與建制度並舉,持之以恆地抓作風、轉作風。自治區黨委班子發揮示范引領作用,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和一系列禁令﹔省級黨員領導干部帶頭加強學習,帶頭查擺問題,帶頭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帶頭整改落實,帶頭深入群眾、解決問題,下基層調研輕車簡從,不搞迎送,嚴格控制陪同人員,不封路,不擾民,為全區黨員干部作出了表率。堅持問題導向,立說立行、邊查邊改,開展“四項清理”行動,解決了一大批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針對貧困地區部分群眾飲水難、不安全的問題,加快建設中南部地區城鄉飲水安全水源和連通配套工程﹔針對一些地方環境污染嚴重的問題,對排污企業集中整治,十年惡臭,百日治理,成效初顯,群眾滿意度大幅提升。我們把下基層作為一項制度性安排,把“三同”作為硬約束,要求市裡的干部到縣區,縣區的干部到鄉鎮和街道,鄉鎮和街道的干部到村隊社區、到老百姓家裡,全區近4萬名機關干部深入田間地頭、社區院落、廠礦車間、建設工地和群眾家中,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給群眾送政策、送科技、送資金、送法律、送文化、送衛生,實實在在地幫助老百姓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我們體會到,與群眾接觸多了,官僚主義就會減少﹔與實際接觸多了,主觀主義就會減少﹔與民情接觸多了,形式主義就會減少。隻要干部真正沉下去,與群眾零距離接觸,就能增進同群眾的感情,更好地鼓舞群眾、凝聚民心,密切黨群干群關系。

以百姓之心為心,既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責任。隻有堅持以百姓之心為心,在增強群眾觀念上有更高標准,在密切聯系群眾上有更多行動,在為民服務上有更大作為,才能最大限度地凝聚民心民力,推進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分享到:
(責編:常雪梅、權娟)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