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群眾路線工作的不斷深入,雲南省巍山縣在做好各個環節“規定動作”的基礎上,以爭當群眾貼心人為要求,深入調研,將群眾反映的熱難點問題作為立行立改的一項重點,不回避、不隱瞞,從群眾關切出發,用實效取信於民。
點亮群眾夜間出行之路。實施“點亮巍山”鄉村路燈建設工程,對於山區面積佔全縣國土面積93.27%的巍山,能有效解決山區群眾夜間出行安全問題。截至目前,全縣共安裝路燈3143盞,其中,市電路燈1233盞,太陽能路燈1910盞﹔共投入資金2797.27萬元,其中財政專項投入1914.05萬元,項目整合469.15萬元、村集體投入273.2萬元、群眾集資140.87萬元﹔覆蓋鄉村道路4萬余公裡,受惠人口達10萬余人。下步,計劃完成186個自然村2047盞的路燈建設任務。
建好群眾生產生活保水之窖。實施“1+X”希望水窖公益活動,水窖的建成使用將有效緩解廣大山區半山區群眾飲水用水困難問題。該活動由團縣委組織,廣泛動員和倡議縣級部門、鄉鎮、學校、企業、村社區和團員青年投身“1+X”公益募捐活動,多舉措多渠道多領域籌措愛心資金,截止目前,共籌集捐款307337元﹔全縣共整合資金660萬元,全面實施愛心水窖2200個,加快推進愛心水窖和飲水安全項目的實施,並積極調配送水車輛進行送水,大力發動受災群眾生產自救,採用人背馬馱的方式解決群眾用水困難。
搭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之家。實施“馨安工程”,為留守兒童搭建安全教育、校內活動、課外生活等多種形式的平台,形成“溫馨—平安”體系。大倉鎮每年外出務工人員達1萬多人,他們在勤勞致富的同時,也造成留守兒童0.3萬人,留守兒童問題成為外出務工農民的最大牽挂,社會的熱點焦點難點。大倉鎮積極搭建“三平台”、一制度:一是留守兒童教育扶助平台,開辦留守兒童了培訓班,對留守兒童進行交通法規、人身安全、法制觀念、愛國主義等方面的教育。二是留守兒童校內活動平台,在校內設置心理咨詢室,疏導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在學生之間組織開展“手拉手”活動,讓留守兒童與其他學生共同學習、共同活動、互助互幫。三是留守兒童課外生活平台,按照“八有”的標准建立留守兒童活動服務中心,引導留守兒童開展課外活動。四是建立黨員關愛留守兒童“代理家長”制度,具體做到“六要”。即:每名留守兒童要有一名黨員挂鉤聯系﹔每個月要了解一次留守兒童在校表現情況﹔每月要與留守兒童通一次電話或寫一封信談心﹔每3個月要陪伴留守兒童過一個有意義的雙休日﹔每半年要資助一批學習用品﹔每年要幫助留守兒童學會一項生活技能或新本領。形成了家庭監護、學校幫護、社會呵護、法律保護、組織管護共擔責任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體系。
撐起弱勢群眾生活保障之傘。實施“三無”、“三喪失”特困群體的救助工程,解決兩類人類的基本生活保障。給予兩類人員“五保障”,即納入最低生活保障,有效保障兩類人員的基本生活需求﹔實施醫療救助全覆蓋,有效保障兩類人員的基本醫療需求﹔認真做好臨時救助工作,有效保障兩類人員的救急救難需求﹔認真解決好無房居住問題,有效保障兩類人員的基本住房需求﹔注重孤兒救助工作,有效保障兩類人員中孤兒的基本成長需求。目前,全縣共有“三無”人員1465戶1565人、“三喪失”人員2497戶3118人均已納入城鄉低保和農村低保或孤兒救助的保障范圍,實施了兩類人員救助工作全覆蓋。
(雲南巍山縣黨建雲平台供稿 姚興美 鐘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