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紫雲鎮堅持把整治“四風”與推進工作緊密結合起來,以整治“四風”推動各項工作落實,以工作的實際成果檢驗和衡量 “四風” 整治的實效。
一是在為民辦實事中力戒形式主義。當前,群眾最反感的就是“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最歡迎、最喜歡的就是實實在在為民辦好事、干實事。該鎮在活動開展以來,堅持從解決關系群眾切身利益問題和發生在群眾身邊的熱點難點問題入手,結合省投土地整理二期項目和農村一事一議,實施了道路項目20余公裡,切實解決了山區群眾出行難的問題﹔投入資金200萬元,啟動了鎮區水系改造項目,使鎮區1.6萬名群眾吃上了安全放心水,以為民惠民的實際行動贏得了廣大群眾的信任和支持。
二是在密切干群關系中克服官僚主義。該鎮針對黨政班子成員及機關干部 “官氣”越來越大,與群眾的距離越來越遠等問題,深入開展了“走千家、訪萬戶、解民憂”主題活動,要求黨政班子成員和機關干部放下電話,走出辦公室,到困難群眾家中去,到問題多、矛盾多的地方去,掌握實際情況,解決具體問題,拉近與群眾的距離,打牢群眾基礎。活動開展以來,共走訪群眾700多人次,化解矛盾糾紛80余起,特別是通過一系列親情措施,切實解決了朱磚頭、古素麗等上訪老戶的信訪問題。
三是在工作一線中祛除享樂主義。該鎮針對部分黨員干部貪圖安逸、進取意識減退、擔當精神不強等問題,重點實施了“一線鍛煉法”,將科級后備干部安排到管理區長的崗位上,將一些想干事、肯干事的機關干部下派到后進村擔任黨支部書記,將一些懂經營、會管理的機關干部安排到項目一線擔任企業聯絡員,在全鎮樹立“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導向,促使廣大黨員干部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去解決實際問題,到發展最困難的地方去打開局面,到項目建設的一線去跟蹤服務,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作風,創造出讓群眾滿意的、實實在在的業績。
四是在完善制度機制中整治奢靡之風。該鎮針對公款大吃大喝、公務接待講排場、比闊氣等奢靡之風問題,注重建立加強制度機制建設,堅持用制度管人管事。一方面,建立健全制度,完善公務接待、財務預算、考核問責、監督保障等制度,健全制度規范機制、監督檢查機制、懲處問責機制和教育引導機制,用制度管住干部行為、用機制規范權力運行、用常態化的辦法推動奢靡問題持續解決。另一方面,強化制度執行。要求黨政班子成員從自身學起、從自身做起、從自身改起,帶頭遵守各項規章制度、法律法規,形成以上帶下、上行下效的效應﹔並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無視制度的問題,對於敢於"踩紅線"、"闖雷區"的行為,堅決查處,有效防止"破窗效應"發生。
(襄城縣黨建雲平台供稿 王保銀 潘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