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縣委堅持思想不鬆、標准不降、力度不減,扎實抓好鄉鎮、縣直各單位專題民主生活會,督促指導開展好班子集體和個人的批評與自我批評,做到既揭短亮丑、又推心置腹,既見筋見骨、又提神醒腦,查擺問題敢於把自己擺進去,批評與自我批評能拋開面子談出來。在全縣開展“五必訪”親民履職主題教育活動,重視領導率先垂范,堅持開門見山抓整改,開門聽真音,登門真聽音,主動進村入組,蹲田頭、坐床頭,千方百計尋“好聲音”,殫盡竭慮去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塞道,進一步暢通黨情民意通道,助推教育實踐活動駛入綠色通道。
村“兩委班子”必訪,共商發展良策。全縣副科級以上干部每月至少下村走訪調研一次,下村調研要帶著“問題”和“課題”,不是跑跑泥腿子,裝裝樣子﹔每月至少下村駐點辦公4天,協助村支部書記研究會辦專題工作,不讓“小問題”演變為“大難題”。聯系服務群眾要“零距離”,既要“物理零距離”又要“心理零距離”,以“零和思維”創造性地做好群眾工作,既要取得群眾工作理解更要爭取群眾工作支持配合,時刻把群眾當親人,群眾才把你當自家人,用實干和誠意讓黨員干部成為基層“熟面孔”,讓務實服務成為黨員干部在群眾中的“好聲音”。
“老黨員、老干部”必訪,躬身取經學習。老黨員、老干部是“精神食糧”。鎮三套班子成員和駐村干部要每月登門拜訪一次,胸懷“議案”,以“學生樣”取經求教,努力讓“議案”成為“提案”,更成為接地氣的“實施方案”。聘請老黨員、老干部為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監督員,及時規避學習實踐活動中的“不正之風”,確保學習實踐活動不偏題、不走樣﹔實施黨內“溫暖工程”,讓老黨員、老干部在老有所為的同時老無所憂,及時解決老黨員、老干部合理利益訴求,尤其是優秀老共產黨員、建國前入黨老黨員、生活困難黨員和老干部,要傾注更多的人文關懷。
“兩代表一委員”必訪,彎腰問計問策。“兩代表一委員”是“智庫”,是群眾的發聲筒和代言人。黨代表、人代表、政協委員均是嚴格經過層層民主篩選出的“精英”,是群眾的“娘家人”。基層黨員干部和駐村干部要勤走“娘家”門,積極開展走訪調查活動,充分摸清每一位代表、委員的思想動態、家庭成員、生產生活等基本情況,認真聽取代表們對鎮村發展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及時召開專題會議進行梳理,安排相關部門對梳理出來10件代表建議或預案,擬定時限完成辦復,從而充分調動“兩代表一委員”參政議政、為民代言的積極性。同時,各鄉鎮黨委政府積極搭建“黨代表”工作室,充分發揮“兩代表一委員”知黨情、聽民意、促和諧作用,開展民情接待日活動,定時定點接待群眾,與基層群眾面對面溝通,心貼心交流,讓群眾建言獻策有“門”。
“困難戶、低保戶”必訪,貼心便民服務。基層黨員干部和駐村干部在深入走訪的過程中,發放便民聯系卡,表明身份、聯系方式、公開承諾等,始終堅持“把群眾當家人,把群眾的事當家事”,傾聽群眾意見,掌握群眾需求,收集群眾意見,了解群眾想法,解決群眾問題,不得“置身事外,高高挂起”,始終貫徹鎮黨委提出的“三個堅決”:群眾的合理訴求堅決予以解決,侵害群眾利益的行為堅決予以打擊,對不能為群眾真心辦事的干部堅決予以問責。及時呼應群眾合理的利益訴求,盡職責權限力所能及解決或研究會辦,切實解決困難戶生產生活難題﹔切實轉變“扶貧就是無償給錢”的落后觀念,立足促動“困難戶由被動輸血向主動造血”的觀念轉變,適時提供有價值的致富項目信息或提供致富小額融資擔保等,解決致富無門、創業無錢的尷尬境地。
“種植、養殖大戶”必訪,示范引領發展。發展大戶作為農村致富能人和“能工巧匠”,在群眾中有一定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基層黨員干部和駐村干部要結合自身工作多加強業務聯系,力所能及搭建政策扶持和資金融資平台。“村看村,戶看戶,大家看大戶,大戶幫農戶”,積極發揮發展大戶示范引領作用,培育發展壯大能人大戶,從而輻射帶動更多農戶發展。開展以黨政班子成員結對幫扶、站所負責人定人幫扶等有效形式,定期組織成立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大戶參加“走出去”和“走進來”技術交流會和展覽會,開展經驗交流﹔積極幫助能人大戶開拓電子商務等營銷新通道,實現產銷無縫對接﹔著力培育種養發展大戶,培育一批種養大戶為重要著力點,示范帶動全鎮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民增收。
(盱眙黨建雲平台供稿 張鵬 王小龍 崔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