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改革政務服務模式,“依機構設窗”變成“依業務設窗”

廣州荔灣區:一個窗口,搞定所有部門業務

記者 羅艾樺

2014年07月28日08:1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事難辦”是長期困擾政務服務的頑疾,各地黨委政府為根治這“四難”,想了不少辦法,但要真正解決,必須徹底鏟除其存在的土壤。

  今年2月26日,廣州荔灣區委區政府召開政務服務改革動員會,並打出一套“組合拳”:在街道政務中心推行“統一受理,綜合辦理”,在區政務服務中心推行“統一受理,分類審批,統一出件”,實現“三集中”(部門行政審批職能向一個科室集中、承擔審批職能的科室向政務服務中心集中、行政審批事項向電子政務平台集中),確保“三到位”(行政審批事項進駐政務服務大廳到位、行政審批授權承擔審批的科室到位、電子監察到位)﹔並將政務內容整合為“三大塊”(建設工程類、經營類和公民類),加速推進政務服務方式從“傳統批發市場式”向“現代電子商廈式”轉變。

  “依機構設窗”變成“依業務設窗”,消除入駐單位暗箱操作空間

  “現實中,各地辦事群眾基本上都能隨意出入政務服務中心,表面上看好像是解決了‘門難進’問題,其實不然。”初聽荔灣區政務辦主任劉允強的話,記者很是不解。

  原來,在傳統模式下,政務服務中心隻提供場地和窗口,入駐單位完全可以假借專業名義隨意設限或抬高“門檻”,從而將辦事群眾諸多事項阻擋在申辦之外。也就是說,群眾進得了中心的實體大門,卻進不了受理審批之門——這才是真正的“門難進”。

  為此,“荔灣模式”把過去的“依機構設窗”變成了“依業務設窗”,前台受理窗口業務亦改由區政務服務中心直接承擔和管理,業務員則清一色由區政務服務中心統一招聘的公益類事業編制人員擔任,他們按照各入駐單位提供的受理清單統一收件,並做到全程微笑服務。入駐單位人員也都是業務骨干,其中承擔行政許可、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的人員更要求是公務員(或參公身份),他們平常隻在后台進行審核和審批。

  “這樣,就等於把入駐單位人員與辦事群眾進行了物理隔離,打破了窗口受理與后台審批的職權利益一體化,消除了入駐單位暗箱操作的空間,從而實現了政務中心負責管理與監督、審批部門負責決策與執行,使辦事群眾提供了相應的材料后,就自然進入受理審批程序。”劉允強解釋道,“此舉客觀上避免了因直接面對群眾而引發的不必要的矛盾糾紛,各窗口忙閑不均的老問題也隨之解決。”

  “新模式自5月實施以來,當月即受理業務955項,是4月份的兩倍多,‘事難辦’變成了‘事易辦’,切實解決了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的問題。”荔灣區委書記唐航浩介紹。

  前台收件、后台辦件、統一出件,一個窗口可辦理所有部門229項業務

  以往的政務服務模式中,各入駐部門雖然集中在政務服務中心“擺攤設窗”,但都是各自為政。企業和群眾遇到需要聯合審批的事項,須在辦完一個部門的所有手續之后,再去另一部門辦理,費時費力。

  “荔灣模式”採取的是“前台收件、后台辦件、統一出件”的方式。企業或群眾無論申請單獨審批事項還是聯合審批事項,無需直接面對各個審批部門,隻需去綜合受理窗口按辦件的受理清單遞件,就可坐等審批結果。另一方面,中心也得以從原來11個部門21個窗口,精簡為4個統一收件窗口和1個統一出件窗口﹔原來一個窗口隻辦理本部門幾項業務,現在升級為辦理所有部門的229項業務。

  “過去遞交材料經常得跑來跑去,現在一個窗口就能辦好,太方便了!”一家工程咨詢公司外勤人員曾女士說。

  更讓她驚喜的還有“一站式行政審批系統”。它克服了各審批部門業務系統難以對接的障礙,讓所有流程信息都可管可查。據介紹,該中心還率先實現“政府服務、微信辦理”。市民隻需掃一掃公眾號“荔灣政務”的官方二維碼,即可獲得政務資訊、辦事指引、業務辦理、問題反饋等政務服務。“動動手指滑滑屏,就可以完成指尖上的政民對話。”說話間,荔灣區副區長江智濤拿起手機,示范起來。


  《 人民日報 》( 2014年07月28日 11 版)

分享到:
(責編:權娟、秦華)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