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處於查擺問題、開展批評的關鍵環節。一些陸續召開過民主生活會或組織生活會的黨員干部認為主要動作進行得差不多了,紅紅臉、出出汗都經歷過了,接下來的整改落實、建章立制也就是出台幾份文件、制訂幾個措施而已,心理上覺得可以放鬆放鬆,沒必要再投入過多的精力,出現了“前緊后鬆”現象。
從第一批教育實踐活動到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以及第二批活動的三個環節,是梯次展開、壓茬推進的。並且教育實踐活動之要,在標准不變、一鼓作氣,在前后相繼、久久為功。一錘接著一錘敲,一環接著一環抓,就一定能取得響當當、硬邦邦的實在成效,讓好作風成為好習慣、新常態。教育實踐活動越是向前推進,越要堅持從嚴標准,堅持時間服從質量、進度服從效果,不能前緊后鬆、虎頭蛇尾。一旦存在鬆勁情緒和疲勞感,群眾提的意見丟在一邊,查擺出的問題束之高閣,隻想著活動結束時寫總結、搞材料了,像這樣在中途掉了鏈子,隻會讓之前的努力打水漂。
破除“過關”思想。一些黨員干部在教育實踐活動中之所以會存在“前緊后鬆”的現象,一個根本原因,是“過關”思想在作怪。在少數黨員干部的潛意識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過關”思想,特別是在對照檢查材料的撰寫以及專題民主生活會的召開上,認為通過了、經歷了,就“過關”了,至於長效機制的建立等,那是組織上的事情,或者說是活動辦公室的事情,與自己關系不太大,於是便會認為開了民主生活會基本就意味著可以鬆口氣了。殊不知,沒有整改落實、建章立制,沒有作風的長效轉變,一切都將前功盡棄。因此,必須堅決克服“過關”思想、鬆勁情緒,避免“差不多過得去”的心理,始終保持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的自覺。
狠剎“四風”問題。一些地方教育實踐活動“前緊后鬆”,還反映出一些黨員干部並沒有完完全全地在活動中堅持做到聚焦“四風”問題,存在著以形式主義應付形式主義、以官僚主義對付官僚主義的傾向。對於教育實踐活動,少數黨員干部在心裡多多少少還是存在著抵觸情緒或官本位思想的,認為自己經歷過多次黨內的集中教育活動,也不過就是那麼幾個回合、那麼幾個套路,甚至有的還將活動開展當作了出經驗、搞宣傳、做材料,再高的標准、再嚴的要求,不能也不會撼動自己的官帽、官威。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活動開展往往會形式大於內容、長官意志代替民聲民意、自我感覺代替群眾評價,而所謂的整改落實、建章立制也大多是“雷聲大雨點小”或“光打雷不下雨”。出現“前緊后鬆”,也就不足為奇了。因此,教育實踐活動要想避免或防止“前緊后鬆”,說到底,必須狠剎“四風”問題,要拿出百倍的勇氣,爭當包公、敢唱黑臉,絕不能搞無原則的“一團和氣”。要針對查擺出來的“四風”突出問題,進行專項整治,研究解決的具體措施,建章立制、標本兼治。
樹立“長遠”眼光。急功近利、短期行為,是一些黨員干部普遍存在的錯誤政績觀。開展教育實踐活動,少數黨員干部包括個別領導干部認為活動搞了也就搞了,無需考慮太遠。特別是查擺問題、開展批評這一關鍵環節搞過了,也就基本差不多了。這其實是一種“短視”。要把專題民主生活會作為新的開端,著眼長遠進行整改,緊緊圍繞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正確政績觀、推動工作落實、確立正確用人導向,著力解決思想問題和實際問題。要克服短期思想,組織開展“回頭看”,查漏補缺、加強薄弱環節,沒達標准的要及時“補課”,切實做到思想上不放鬆、力度上不減弱、措施上不打折。要發揚“釘釘子”精神,持續用力、一抓到底、常態長效,確保教育實踐活動不虛、不空、不偏、不走過場。
差之毫厘,失之千裡。教育實踐活動,隻有新起點,沒有終點站。干部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隻有始終突出問題導向,始終堅持從嚴從實,一以貫之、一鼓作氣,克服“前緊后鬆”,才能真正取得讓人民群眾滿意的實實在在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