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網友聲音

打通“最后一公裡”才能真正取信於民

干越白丁

2014年07月24日17:0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部分省區市教育實踐活動工作座談會近日先后在西寧、上海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組長劉雲山出席並講話,強調要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堅持高標准嚴要求,敬終如始地抓好教育實踐活動,防止前緊后鬆、防止矛盾積壓、防止簡單粗糙、防止短期效應,以解決問題的實際成效取信於民。(據7月24日人民日報)

當前,第二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在有序推進。其中基層黨員干部參加活動的成效如何,成為廣大群眾關注的一個重點。這些黨員干部處在一線,與群眾聯系更加緊密,對群眾訴求更加清楚,為群眾服務更加直接。從一定意義上來看,群眾看教育實踐活動的成效大不大,主要是看基層干部服務群眾的意識強不強、舉措實不實、效果好不好。

不可否認,一些基層干部對群眾的所盼所求不上心、不熱心、不操心,出現執行政策打折扣、服務群眾不到位的“腸梗阻”問題,存在“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事難辦”的情況,沙灘流水不到頭,“最后一公裡”現象成為干群之間一道無形的“隔心牆”。在一些地方,交通方便了,干部反而與群眾的距離遠了﹔通訊快捷了,干部反而與群眾聯系少了﹔惠民政策多了,干部反而與群眾生疏了。產生這些問題,從根本上來看是由於少數干部的群眾觀念淡漠了,宗旨意識不強了,官本位意識加重了,對群眾的感情冷漠了,缺乏服務發展、服務基層、服務群眾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不知不覺地成為群眾的“陌路人”。

古人雲:“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第二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在群眾的“家門口”開展,群眾對加強服務有更多、更直接、更強烈的期望,對教育實踐活動成效有更權威的評判。面對群眾的訴求和期盼,黨員干部不能置若罔聞,不能麻木不仁,不能無動於衷,而要擺正位置,提高認識,端正態度,將心比心,解決好“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多一點換位思考,切實增強宗旨意識,真正把群眾當主人、當親人、當自己人。要與群眾心心相印,在感情上貼近群眾,在行動上拉近與群眾的距離,增強為群眾服務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把為民服務的觸角延伸到“基層末梢”,確保為民服務“一竿子插到底”。

隻有打通“最后一公裡”,才能真正取信於民。在教育實踐活動中,基層干部要把轉變工作作風化作具體行動,主動下基層、走村寨、進農家、訪百姓,多到街頭巷尾知民情,多到田間地頭解民憂,多到村落社區暖民心,以實際行動做群眾的知心人和貼心人,從而架起服務群眾“連心橋”,開啟服務群眾“直通車”,切實解決好基層發展中的熱點問題、難點問題,解決好與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實際問題,著力為群眾多辦實事、辦好事、解難事,從而把作風改到群眾心坎上,把為民服務落實到具體行動上。

分享到:
(責編:黃策輿、謝磊)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