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群眾路線基層行>>走進江蘇鎮江京口區>>群眾路線優秀論文集

群眾路線是共產黨人用真心真情走出來的

邵曉清

2014年07月18日15:3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問題的決議》中把群眾路線概括為:“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一“來”一“去”,包含共產黨人的真心真情“走”的過程,它既是我們黨歷史經驗的總結,也對我們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有著現實的啟示。

黨的群眾路線是如何走出的。

如果我們回顧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你會覺得這是一個史無前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勝利,因為從1921到1949,中國共產黨在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過程中,面臨的形勢非常嚴峻,可謂困難重重:一是革命的敵人非常強大,二是敵人對共產黨人的瘋狂屠殺政策,三是革命的環境十分險惡。

敵人非常強大,環境異常嚴峻、險惡,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戰勝比自己強大得多的敵人呢?為什麼能從誕生時僅幾十名黨員而發展成為全國的執政黨呢?考察歷史,其根源在於黨成功地把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從而實現了黨與人民群眾的結合。結合了人民群眾,贏得人民群眾,是中國共產黨的巨大政治優勢,使中國共產黨有了無比強大的力量。

從中國共產黨對群眾路線的探索歷程看,能讓我們對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性有更直接的感知。

一:從“城市武裝奪取政權”到“以農村包圍城市”的轉變,黨對群眾路線的認識和實踐有了進一步提高,“打土豪,分田地”,黨更加注重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工農紅軍實現官兵平等,贏得了軍心民心。

1928年1月,毛澤東帶領工農紅軍進佔遂川,制定了保護中、小商人的政策,深受廣大群眾的擁護。

感朱毛恩德,工農昌盛﹔

謝紅軍保護,生意興隆。

這幅對聯實際上巧妙地鑲嵌了“感謝朱毛紅軍恩德,工農生意昌盛興隆”,表達了人民群眾對朱毛紅軍政策的擁護。

1931年臘月,蘇區人民家家戶戶門上都貼了這樣的春聯:

翻身不忘共產黨

永遠跟著紅軍走

這幅楹聯的橫批是“飲水思源”,充分表達了蘇區人民對共產黨和紅軍的無限熱愛。

1934年毛澤東對群眾的力量進行了這樣的概述:“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隻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爭,隻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

土地革命時期,“蘇區干部好作風,自帶干糧去辦公,日著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訪貧農”﹔蘇區干部與群眾一起開荒種地、熬制硝鹽、打井抗旱。這些無不說明,優良作風往往是把大多數人的利益放得最高,為群眾實實在在謀利益。

抗日戰爭時期,以毛澤東為領導的共產黨人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在人民群眾中汲取力量,總結出“隻有堅決地廣泛地發動民眾,方能在戰爭一切需要上給以無窮無盡的供給。”“依靠民眾則一切困難能夠克服,任何強敵能夠戰勝,離開民眾則將一事無成。”

隨著中國共產黨堅持黨的群眾路線,黨的群眾路線逐步形成了完備的科學形態和理論內容。1943年毛澤東在《關於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一文中,科學地闡述了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1945年黨的七大把群眾路線的基本精神明確地載入黨的總綱,強調指出: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的政治路線,也是我們黨的根本的組織路線。

群眾路線作為黨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作為黨的優良傳統,在解放戰爭發揮了巨大的威力。

二:在東北、山東的解放戰場,解放軍在行進的過程中,路過老百姓家的果園,面對落下的果子,一個個拾起,整齊地堆放在樹下,自己渴了、餓了,也秋毫不犯。部隊所到之處,嚴格實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如到群眾家住宿,一律做到“水缸不挑滿水不走,地不掃干淨不走,借群眾的東西不還不走”,與老百姓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同時,解放軍還主動關心群眾生活,時常幫老百姓做事,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甚至把自備的干糧送給群眾。

淮海戰場,60萬的解放軍戰勝80萬的國民黨軍隊,除了解放軍的英勇善戰,更有百萬群眾的無私支持。正如陳毅將軍所總結的那樣,淮海戰役的勝利是百萬江淮兒女用獨輪車推出的。

解放軍攻佔上海蘇州河后已是深夜,戰士們在街道兩旁就地休息,第二天早晨,居民們看到人民解放軍如此軍紀,個個稱贊,堅決擁護。

解放戰爭的勝利比黨中央預期的要快,民心的向背是國共雙方的決定力量。歷史有歷史的總結,比較共產黨與國民黨的得失,其重要的原因正如毛澤東在七大報告中指出的“共產黨本身是人民群眾的一部分”,黨與人民群眾的共同利益使共產黨贏得群眾,贏得民心,贏得了勝利﹔而國民黨因為失掉了民心,失去了政權。

建國后,中國共產黨由革命黨轉變為執政黨,黨的地位和任務都發生了變化,不變是黨的性質,不變的是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變的是堅持黨的群眾路線。

三:從土改運動到生產資料所有制改造,從探索社會主義道路到初步建立中國的工業體系,“共產黨基本的一條,就是直接依靠廣大革命群眾。”正是依靠群眾,黨的事業、社會主義事業得以取得巨大的成就。毛澤東對此有著深刻的見地:“黨群關系好比魚水關系,如果黨群關系搞不好,社會主義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會主義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鞏固。”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改革開放的國策,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進入了全新時期,黨對群眾路線的認識有了新發展。“一切為了群眾”是我們黨的事業的出發點,“一切依靠群眾”是我們黨的事業的力量源泉,“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我們黨最基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闡述,是黨的群眾路線與時俱進的發展,“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是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執政理念的最好詮釋。黨的發展歷史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部踐行群眾路線的歷史。

新形勢下如何堅持走黨的群眾路線

如今,世情、國情、黨情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無論怎麼變,為人民服務這個宗旨不能變,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個原則不能變。這既是黨的歷史經驗,也是黨的事業要求的必然,我們必須堅持與群眾站在一起,同群眾坐在一條板凳上,繼續堅定地用真心真情走黨的群眾路線。

一、堅持走黨的群眾路線,對待群眾要有真心。

革命實踐反復証明了毛澤東的偉大論述,“人民,隻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革命時期是這樣,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也是這樣。實事求是就是把馬列主義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就是把黨的事業與人民群眾相結合,把黨的理想目標與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相結合,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樣才能把人民群眾團結起來,才能克服一切困難,才能順利前進﹔反之,如果我們不能很好地代表人民群眾的利益,我們的事業就會遭受損失,如果違背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就會失去人民群眾的支持與擁護,我們的事業就會遭受失敗。

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領導的核心,但是這個核心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在革命的過程中,共產黨人把自己當成人民群眾的命運共同體,始終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的高度一致而形成的。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領導人民群眾,正是因為,它是人民群眾利益的代表者,它反映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意志,並且把人民群眾組織起來,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斗爭。

今天,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黨的新一代領導集體,正帶領全國人民朝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邁進。我們為了實現偉大目標,開啟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為了誰?為了人民群眾的利益均衡,為了實現人民群眾的共同富裕。民族復興的目標為了誰?為了人民群眾。實現民族復興目標依靠誰?依靠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是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強國夢”的最基本的條件,是應倍加重視和始終堅持的,因為人民群眾是我們永遠的力量源泉。

二、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對待群眾要有真情。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黨員,如果與群眾的距離遠了,就與黨拉開了距離﹔心中沒有群眾,就不配再做共產黨員。總書記的話說明一個道理,每個黨員干部對待人民群眾的感情必須是真誠的、實在的。國民黨在中國退出歷史的舞台、蘇聯的解體給了我們反面的教訓。國民黨也曾制定過“實行耕者有其田”、“保障農民權益”、“扶助民營企業”等政策,因為都是虛托空言,最終堅持獨裁專制的本質,最終為人民群眾所拋棄。蘇聯的解體絕不是歷史的偶然,一個曾是世界上第一大共產黨,為什麼在歷史的瞬間轟然倒塌,究其主要原因就是蘇共的黨員干部個人享樂、貪污腐化,脫離人民群眾。歷史証明,不代表人民群眾利益,最終為人民所拋棄。

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真情就是黨員干部要確實做到想人民群眾所想,急人民群眾所急,以人民群眾的願望、利益和要求為行動的最高原則和出發點。在群眾工作中將心比心,換取真心,時刻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真正關心群眾疾苦,真誠傾聽群眾呼聲,做到“民苦我憂、民貧我愧”,“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言論與行動相統一,做事與做人相統一,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贏得群眾的愛戴。從內心深處認識“貼心人”之真正內涵,有“心”而為,用“心”而為,真正取得群眾的認同和信任。有了這個牢固的基礎,遇到問題和矛盾時才容易和群眾說上話、有溝通、好商量、能協調,才能真正成為人民群眾的貼心人。

三、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服務群眾有能力。

服務群眾要把握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特點和規律,要深入做好組織群眾、宣傳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工作,提高黨員干部特別是基層黨員干部服務群眾的能力。

組織群眾是黨員干部的工作要務。組織群眾要把群眾當老師。要戒掉官氣,放下架子,帶著感情,平等交流﹔掏心窩、講感情、面對面、心貼心,交朋友、做知己。要了解群眾在想什麼、盼什麼、急什麼、干什麼,知曉群眾最害怕、最擔憂、最痛心和急需解決的事情,真正讀懂、讀准群眾,才能保証我們的決策和工作上不出偏差。

宣傳教育群眾是黨員干部的政治責任。要時刻把群眾的利益訴求放在最重要位置,要引導好群眾知曉自身利益所在,並為之奮斗。要堅持把黨的主張和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不能說空話、說大話,要多談“錢袋子”、“菜籃子”等群眾願意聽的熱點焦點問題,努力把話說到群眾的心坎上﹔要用群眾耳熟能詳的句子,拉近與群眾的心靈距離,做到在空間上“零距離”,在時間上“及時雨”。

服務群眾是黨員干部的工作作風。毛澤東說過,“一切空話都是無用的,必須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福利。……我們的第一個方面的工作並不是向人民要東西,而是給人民以東西。” 在改革不斷向縱深發展的今天,許多利益關系和社會矛盾往往匯集在基層,這就要求基層干部不斷提高協調關系、化解矛盾的能力。要深入了解和善於兼顧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要切實關心群眾的生活生產問題,凡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都要當作大事來對待,凡是群眾提出的意見都要真心實意地去聽取。涉及群眾切身需求的問題和困難,一件一件,一項一項踏踏實實、認認真真辦好。 

(作者系京口區委黨校常務副校長)

分享到:
(責編:高巍、權娟)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