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群眾路線基層行>>走進江蘇鎮江京口區>>群眾路線優秀論文集

也談黨的群眾路線和正確的政績觀

丁永忠

2014年07月18日15:3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在全黨開展的第一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習近平總書記在指導河北省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時要求領導干部,要樹立正確政績觀,切實抓好打基礎利長遠的工作。在此背景下,提出這一重要論述,無疑表明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是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的內在必然要求。

一、什麼是黨的群眾路線?

黨的群眾路線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創造性地運用到黨的全部工作中形成的根本工作路線,是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的方法論,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的一個基本方面,是黨的根本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黨的群眾路線包括兩層含義:一是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歷史的主人,人民群眾必須自己解放自己﹔二是黨必須傾聽群眾的意見、了解群眾的要求、集中群眾的智慧,形成正確的理論和政策,然后,再宣傳群眾、發動群眾、組織群眾,在人民群眾的實踐中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是我們黨贏得人民群眾信任和擁護的重

要法寶。中國共產黨90余年的光輝歷史表明:人民群眾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什麼時候群眾路線堅持得好,黨群關系就密切,黨的事業就會順利推進﹔反之,黨群關系就會受到損害,黨的事業就會遭受挫折。民主革命時期發生的“左”、右傾錯誤,建國后初期特別是文革十年的“左”的錯誤,無不與沒有很好地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有關。30多年改革開放所取得的豐碩成果,就與我們黨較好地貫徹了黨的群眾路線密切關聯。黨在改革開放和長期執政條件下,脫離群眾的危險比未執政前大大增加,這也是今天我們黨反復強調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的原因所在。

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是我們黨應對“四大考驗”和化解“四大危險”的有效途徑。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對黨的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黨面臨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是長期的、復雜的、嚴峻的,落實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任務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為繁重和緊迫,黨內存在精神懈怠的危險,能力不足的危險,脫離群眾的危險,消極腐敗的危險。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就要始終把群眾的利益作為我們黨制定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從群眾來,到群眾中去,同時還要加強廣大群眾對於我們黨的監督。做到這些,我們黨就能應對“四大考驗”和化解“四大危險”。

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是夯實黨的執政基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重要保障。一個政黨能否奪取政權,鞏固執政地位,關鍵在於能否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認真堅持群眾路線,密切聯系群眾,可以廣泛深入地動員和組織群眾,把黨的方針政策落到實處﹔能夠克服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充分體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能夠增進對群眾的感情,密切黨群干群關系﹔能夠有效掌握和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穩定﹔能夠有機地把尊重社會發展規律與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完成黨的各項工作任務與實現人民利益統一起來,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真正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誠心誠意為群眾謀利益。從這些意義上來說,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是夯實黨的執政基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重要保障。

二、什麼是正確的政績觀?

所謂政績觀,是干部對如何履行職責去追求何種政績的根本

認識和態度,對干部如何從政、如何施政具有十分重要的導向作用,包括干部的政績為誰,樹立什麼樣的政績和怎樣樹立政績的認識,是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在領導干部中的根本體現。

一是正確的政績觀需要體現全面發展的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全面推進的事業,是經濟社會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共同進步的事業。所以,判斷政績觀正確與否,需要我們擯棄單純追求經濟增長而忽視社會發展、人民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改善的觀念,擯棄重局部輕全局,隻從局部利益出發,不從全局考慮問題,甚至為了追求局部利益不惜犧牲全局利益的觀念。隻有善於在全局上謀發展,注重各方面工作的整體推進,這樣的政績觀才是科學的。

二是正確的政績觀需要體現協調發展的要求。協調發展是指經濟、社會、自然等各個方面的發展要布局合理、動態平衡,經濟與社會、城市與農村、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經濟與政治及文化的發展要統籌兼顧、相互促進。這就要求領導干部要自覺協調好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統籌協調好地域、城鄉、不同社會群體之間差距較大的問題,使發展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互銜接、良性互動,探索走出一條科學發展的軌道。

三是正確的政績觀需要體現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要避免重近輕遠,隻注重多出政績、快出政績,對長遠發展卻缺少統籌規劃的誤區,改變那種隻管建設、不管保護,隻顧眼前增長、缺乏長遠打算的錯誤做法。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的關系,注重發展進程的持久性、連續性,保証一代一代永續發展。

四是正確的政績觀需要體現以人為本的要求。真正的政績是為黨和人民辛勤工作的實績,應經得起群眾、實踐和歷史的檢驗,而不是做給上級看的,更不能出於自己的私利。因此,要始終把群眾的情緒作為第一信號,把群眾的需要作為第一選擇,正如胡錦濤同志所指出的:“樹立正確的政績觀,說到底就是要忠實實踐黨的宗旨,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三、以正確的政績觀踐行黨的群眾路線

黨的十八大之后相隔僅4個月,在2013年4月召開的中央

政治局會議上,就研究部署在全黨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這次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主題是“為民、務實、清廉”,其中“為民”,是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核心,要求各級領導干部要牢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自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努力創造出人民群眾滿意,經得起群眾、實踐和歷史檢驗的實績,為推動科學發展、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一要堅持為人民群眾謀求政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

黨的根本宗旨,也是樹立正確政績觀的本質和靈魂。要牢固樹立

為人民謀政績的價值趨向,始終把群眾的呼聲作為追求價值的第一動力,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辦群眾之所需,切實關心群眾疾苦,實現群眾的願望。要始終把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追求政績的第一考慮,時刻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帶著感情、帶著責任、帶著追求去努力工作,著力解決好關系群眾生產生活問題,尤其是要解決好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生態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等人民群眾最關心、最急迫、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切實為群眾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要始終心系群眾、為了群眾,真正把心思放在事業上,把主要精力放到察民情、連民心、幫民富、解民憂上,著力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問題、難點問題,真正做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努力創造出經得起實踐檢驗、人民滿意的實績。

二要堅持依靠人民群眾創造政績。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領導干部創造政績的力量源泉。當前,我們面臨全面深化改革的偉大事業,這為各級領導干部創造政績提供了廣闊舞台。這個舞台的主角是廣大人民群眾。我們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充分激發廣大群眾參與改革的內在動力,為全面深化改革貢獻智慧和力量。要深入群眾、深入一線調查研究,從群眾的呼聲和要求中制定改革措施,通過改革措施的實施推進改革、促進改革的順利推進。要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依靠群眾智慧探索改革新路子,不斷把改革引向深入。要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善於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團結帶領群眾積極參與改革,熱情支持改革,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建功立業,奮力創造無愧於時代、經得起歷史檢驗的輝煌業績。

三要堅持求真務實干出政績。求真務實既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內容,也是衡量領導干部正確政績觀的根本要求。領導干部要干出政績,就必須大興求真務實之風,堅持想問題、辦事情、作決策都從實際出發,把工作的立足點放在真抓實干上,放在抓落實上,為人民群眾創造更多更好的政績。要切實轉變工作作風,深入一線調查研究,掌握真實可靠的第一手材料,為科學決策提供客觀依據。要牢固樹立落實就是責任、落實就是水平、落實就是政績的工作理念,把時間和精力放在研究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上來,不斷解決發展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努力創造經得起實踐檢驗的實績。

四要堅持由人民群眾評價政績。人民群眾是創造政績的主體,也是政績的評判者。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干部有無政績、有多大政績,群眾看得最清楚﹔領導干部工作干得好不好、實不實、行不行,人民群眾最有發言權。評價領導干部政績,一定要堅持走群眾路線,請基層群眾當裁判,讓身邊群眾當評委,把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試金石,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評價政績的最終標准,這樣評出來的政績群眾才會信服,才會得到群眾的認可。要通過行之有效的措施,讓群眾評價領導干部政績制度化、規范化,促使領導干部心裡裝著群眾、凡事想著群眾,自覺做打基礎、利長遠、惠民生的工作,努力為人民創造更多更好的政績。

(作者系京口區委區級機關工委書記)

分享到:
(責編:高巍、權娟)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