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一女縣委書記在民主生活會上被批“有官氣,有嬌氣,一天換三套衣服,走出辦公室后,手機包包都是別人幫忙拿。”而一度成為輿論的焦點。民主生活會召開半個多月后,又有媒體報道稱,門衛發現該書記“變化好大”:沒人幫她提包,大門口不見了“專車”等候。
我們暫且不論這樣的“變化”是否屬實,是不是媒體炒作,但民主生活會確實還是讓一些干部“如坐針氈”的,起到了“紅紅臉、出出汗、排排毒”的作用。俗話說,不看廣告看療效。筆者認為,民主生活會后的“變化”要想能夠持久不反彈,要靠干部的自覺自律,更要靠后續的制度跟進。
有些黨員干部包括少數“一把手”干部,認為自己經歷過多次黨內集中教育活動,無非也都是那“三段論”、“程式化”,這次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雖說從中央到地方“標准更高”、“要求更嚴”、“辣味更足”,但是對照檢查材料通過了、專題民主生活會召開了,應該基本算是“大頭落地”,可以適當輕鬆輕鬆了,接下來的整改落實、建章立制,也無非就是出幾份文件、定幾條措施而已,無需太認真、太較真。這樣的想法和做法,非但不能讓民主生活會后的“變化”長久常態,還會導致“虎頭蛇尾”乃至“前功盡棄”。
制度管根本,更管長遠。干部身上存在的“四風”突出問題,說到底,還是制度執行存在打折、走樣,沒有建立健全行政權力運行的監督和制約體系,才使得一些干部的“官本位”思想有所抬頭、“官氣”有所滋生,甚至還有的“匪氣”十足。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最終必須靠整改落實、建章立制來鞏固和檢驗活動成效。因此,在教育實踐活動中,切忌短期行為,不能有“過關”、“闖關”思想。民主生活會后,絕不能有鬆勁思想,相反,應該以“釘釘子”的精神,抓細抓實抓好“整改落實、建章立制”環節,扎緊制度之籠,切實做到以制度管人管事管權,使好的作風、新的“變化”真正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固化於制。
中央反復強調,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絕不能以新的形式主義來對付形式主義。制度跟進,不是“炒冷飯”、“翻燒餅”,必須求真務實、動真碰硬。一方面,要嚴格對照、回應“四風”突出問題、關系群眾切身利益、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問題,制訂務實管用、操作性強的整改措施,並且要明確整改牽頭領導、責任主體和整改時限,實行台賬管理,絕不能搭建空中樓閣,更不能東拼西湊,炒別人的“冷飯”,使“整改落實”落空﹔另一方面,要硬化、剛化制度執行,堅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堅決做到“令行禁止”,杜絕“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或“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等行為。再一方面,要強化監督問責,加大明查暗訪、巡視巡查力度,對於違反中央八項規定以及其他專項整治工作不力、不嚴、不到位的,發現一起,曝光一起,查處一起,問責一起,堅決維護制度的權威性和嚴肅性,倒逼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回歸本位、站好崗位、提升品位。
為民務實清廉,是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主要內容,也是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必須恪守終身的信念追求。民主生活會后干部身上出現的一些可喜“變化”,只是良好作風的一種短暫的表現形式,隻有增強制度的內生動力,才能使“變化”落地生根、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