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農業銀行緊盯影響服務質量和經營效益的“四風”問題,以釘釘子精神狠抓整改,努力推動作風建設不斷上水平、“三農”服務不斷見成效。
總行帶頭抓整改
一是帶頭校正業績觀。著眼於履行好擔負的政治、經濟和社會責任,從解決考核指標過多、層層加碼和“沖時點”等問題入手,修訂完善績效考評辦法,著力克服重規模輕效益、重速度輕質量、重自身效益輕社會效益等傾向。二是帶頭推進改革。堅持部門和人員隻減不增,整合優化了總行機關職能。圍繞支持農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和產業結構調整等重大任務,出台10個意見、辦法,從信貸政策、規模和流程等12個方面傾力支持經濟轉型升級。三是帶頭向自身利益開刀。下放或擴大對分行的授權57項,下放審批權限29項。制定規范財務決策、領導人員職務消費等9項制度辦法,對出差、住宿、餐飲、通信、國(境)外考察培訓、業務招待等11個方面立規矩、劃紅線。全行“三公經費”同比下降57.6%,因公出國批次、人數同比下降1/3。
面向“三農”抓整改
一是解決農民“貸款難”。從農民最迫切的需要出發,創新推出林權抵押貸款、農業科技專利質押貸款等118個新產品,出台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貸款管理辦法,更好地滿足農民金融需求。對農戶貸款實行優惠利率,每年減少農戶利息支出20多億元。二是解決普惠金融難題。依托科技手段,延伸服務鏈條,組織流動小分隊服務下鄉,強化農村基礎金融服務。發放惠農卡1.44億張,實施“三免一減半”政策,減免各項費用約10億元。設立“金穗惠農通”服務點58.2萬個,布放電子機具116.9萬台,覆蓋了全國2/3以上行政村,農民足不出村就能領到補貼款、醫保金和養老錢。三是助推解決老區脫貧致富難題。專門出台井岡山、延安等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金融服務意見,逐一制定金融扶貧方案,降低貸款准入門檻和利率,減少審批流程,派出輔導員、服務隊聯村聯戶幫助農民排憂解難。到3月末,特困地區貸款余額達到4090億元。
緊貼民生抓整改
一是加大支持小微企業力度。出台支持小微企業加快發展意見,量身打造專屬金融產品,設立小企業金融服務中心,降低准入門檻,增加貸款額度,縮短辦理流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達到8696億元,支持了24萬多戶小微企業加快發展。二是全力支持新型城鎮化建設。出台支持城鎮化建設指引和信貸政策,發放城鎮化貸款2.1萬億元,重點支持住房、教育、醫療、基礎設施建設等民生工程,力求成為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首選銀行。三是持續提升窗口服務水平。加快推進網點轉型,在服務力量薄弱的地區新增、遷建營業網點1310個,投放自助設備3.78萬台,全行81.4%的網點完成了標准化改造。推行電話預約、短信排隊、業務預處理等,客戶排隊時間減少1/3。
銜接帶動抓整改
一方面,釘准、釘深、釘牢第一批活動單位整改責任。匯總梳理從基層征求到的意見,制定《征求意見建議整改任務書》,逐級建立整改台賬,逐項明確時間節點和責任人。建立整改情況定期匯報和調度督導機制,對整改進度慢的單位和事項下發專項督辦單,加大追責問責力度。分、支行逐級出台對接總行整改的配套措施,把中央的制度規定和總、分行的整改措施落實到基層。另一方面,激發第二批活動單位服務熱情。出台晉升、培訓、薪酬向一線傾斜政策,嚴控機關薪酬增長,保証基層單位員工薪酬增幅不低於上級機關增幅的2倍﹔下撥專款為基層建小圖書室、小餐廳、小休息室等“五小”之家,為高原高寒邊遠網點配發制氧機和光伏發電機,為員工扎根基層創造條件﹔多方籌措建立“愛心基金”,先后向8076名一線特困員工發放救急救命錢,增強了一線員工的歸屬感和真情服務客戶的主人翁意識。
(作者為中國農業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
(《紫光閣》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 |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