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官不為,是作風整頓的一塊硬骨頭。在作風建設持續推進、成果不斷制度化的當下,少數干部感慨為官不易,以“要求嚴了”“規矩多了”為借口,滋生了“隻要不出事、寧願不做事”“不求過得硬、隻求過得去”的心態。如何讓大多數干部擺脫思想包袱,保持奮發有為的工作狀態?讀者提出不少務實建議,值得黨員干部們一讀。
當前,中央反“四風”、反腐敗視野不斷拓展,從明處搜索向暗處查找,從重點掃描到覆蓋死角。一些黨政機關、國有企業自建的豪華培訓中心,成為社會議論的焦點。下期大家談,請大家就“整治培訓中心亂象”發表高見。
來稿請寄:rmrbpl@163.com或傳真至(010)65368684
——編 者
給干事者成長空間
甘肅會寧 閻晉平
隻要對黨的事業負責,隻要為群眾干事,風險就是“公險”而不是“私險”。要打消干部怕出事、擔風險的疑慮,激發其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首先,考察效果時兼顧動機。也許,一些干部所做出的政績不盡如人意,但不能過早地作出結論。如果其初衷是好的,並沒有摻雜個人和小團體私利,符合法律法規,具有一定可行性,即使效果不夠理想,也不要全盤否定。
其次,評價決策時寬容“試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當下,有的改革需要探路,也有的改革舉措需要在實踐中再校正。對勇於改革的干部,要給予更多包容和成長空間。
選拔任用干部時平衡考慮。對於具備良好德行、積極肯干的干部,如果因為思維方式的局限性或者工作方法上的問題,走了彎路,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他們,給他們繼續鍛煉提升的機會,提拔任用時予以平衡考慮。在他們受到不公待遇時,組織上要為他們主持公道。這樣,一大批干部就會“為官樂為”,進而“為官有為”了。
以激勵促良性循環
湖北武漢 鄧仕林
因為限制多了就坐班不做事,因為怕擔風險就謀位不謀政,這是事業進取心不強、擔當意識不夠的體現,也與干部考核激勵機制不健全有關。治理這樣的庸官、太平官,激發擔當精神很關鍵。
固然,人都需要一點激勵,但必須於法有據。規范黨員干部“吃、住、行”的各種規矩,每一件都是治黨治國的必須,沒有哪一件管得過分、要求過於苛刻。一些所謂的灰色福利待遇,比如公款吃喝和旅游,超標辦公室和公車,本來就不是正常的職務待遇,也超出法定范圍和黨紀許可。
要激發起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就要用好制度的導向作用。一方面,要完善公務員聘任和退出制度,把想干事、願干事的人請進來,把不干事、怕干事的人請出去。另一方面,要健全激勵約束機制、考核評價機制,營造“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良性用人氛圍,激發起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性。惟有形成了“無功就是過”“有為者有位”的良好導向,為官不為的問題才能徹底解決。
對懶政者分類管理
湖南東安 博 君
為官不為者尚空談、愛推諉、逐私利、缺擔當,有的不想干事,有的不會干事,有的胡亂干事,甚至壞事。需要區別情形,實行分類管理。
要把整治重點瞄准“主動自發型”的不作為者,即骨子裡不敢擔當、也不想干事,賴在“體制”的廟裡貪圖享受的和尚。對他們就必須祭起黨紀國法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大旗,從體制內清除出去,以儆效尤。而對那些不思進取、得過且過的“隨大流型”,要從教育幫助入手,既加強監督督促,又要授之以漁,從正反兩方面發力,使他們成為干事創業的好幫手。
還有一種“被動消極型”。他們原本較為勤政,也願干事會干事。隨著作風建設的不斷深入,少數人錯誤地認為干事的規矩比先前多了、風險比往常大了,干好干壞評價體系又捉摸不定,從而“被動地”轉向消極應付、求穩怕亂。對這類干部,關鍵是要主動溝通,摸准情況,對症下藥。不求全責備,不上綱上線,有什麼問題就解決什麼問題,盡快讓他們重返正常工作狀態。
《 人民日報 》( 2014年07月14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