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教育實踐活動中值得注意的問題

趙剛印

2014年07月07日15:19  來源:學習時報

編者按:當前,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已取得重要成果,遏制住了“四風”蔓延勢頭,黨內政治生態得以淨化。但在此過程中也發現,少數黨員領導干部依然存在認識誤區,一些問題需要引起注意。

  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新形勢下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重大決策。目前,活動已經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成果,剎住了“四風”蔓延勢頭,黨內政治生態正在得到淨化,並由此帶動和重塑著社會風氣。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注意到,一些黨員干部依然存在著認識誤區,這勢必會影響到活動的成效。

  回避問題,缺乏責任擔當
  

注重解決問題是這次活動的一大特色,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說法,“關鍵是要把問題解決到位”。客觀地說,認為每個領導班子、每個領導干部都有“四風”問題的論斷有失偏頗,但“四風”問題在黨內肯定大量、普遍存在,否則根本沒有必要在全黨范圍內大規模開展這次活動。要解決問題,首先要把“四風”問題找出來,但有些單位在這個環節並沒有嚴肅對待,隨便丟出幾個不疼不痒的問題敷衍了事,其背后的深層次思想根源,恐怕還在於缺少擔當精神。黨內現在人才濟濟,缺的是既有能力又有責任心的干部,現在一些干部面對群眾長期反映的問題,“揣著明白裝糊涂”,“應付”心態是比較突出的,能壓就壓,能拖就拖,最好能拖到任期屆滿拍屁股走人,以“不出事”為原則。  

李瑞環曾經專門談過這個問題:“我們許多在位的領導干部包括高級干部,在會上聽到的都是‘滿台鑼鼓響,一片贊揚聲’,很少有談這些問題和問題的嚴重性,談問題怎麼解決﹔很少有人說出這麼多問題的原因在哪裡,上下都有意見,誰也沒有責任。長此以往,非出大問題不可。”正視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正如魯迅講的,“必須敢於正視,這才可望敢想、敢說、敢作、敢當”。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干部必須敢於正視“四風”問題,否則活動根本無法深入,甚至有走過場、變成不解決實際問題的“心靈雞湯”的危險。

  “知”與“行”不統一,做不到“即知即改”

“教育實踐”,要求既注重“教育”,更注重“實踐”,不主要針對黨員干部一般的“認識”“思想”等問題,更主要針對行為上的問題。黨的群眾路線、群眾觀點以及尊重群眾、尊重民意等等理念,其中並沒有太深奧的大道理,對干部來說都是常識問題,現在缺少的不是認識,而是落實這種認識的具體方式和實際行動。這次活動提出了“即知即改”的要求,即認識到存在的問題馬上改正,但實踐中,有的地方“即知”比較容易但做不到“即改”,這更凸顯了“行為”的重要性。

這次活動的著力點,不要企圖通過上課灌輸、開動員大會、寫理論文章、座談等提高干部對群眾路線重要性的認識,把“尊重群眾”這個常識問題變成需要探討的理論問題,而是要融教育於工作機制改善實踐當中,在“力行”上下功夫,拿出切實可行的“路線圖”、時間表,把專項整治干部行為習慣作為重中之重,不見成效絕不收兵。

  泛化“四風”,缺乏聚焦

這也是過去黨內歷次改進作風經常犯的一個通病,即活動的“聚焦度”不夠,把教育實踐活動泛化為一般的黨內活動,眉毛胡子一把抓,最后變成即使不搞活動也在做的方方面面工作,搞與不搞都一樣。事實上,這次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指向性很強,主要是聚焦縣處級以上干部的“四風”問題,開展好這次活動一定要保持“原汁原味、原原本本”。

在活動中有些地方出現了避重就輕的苗頭,講問題真正講“四風”的不多,主要是具體的工作,偏離了活動的主題——解決具體的工作問題不應該是這次活動的主要目的,不要寄希望於凡社會關注的都要回應的“大而全”格局,不要寄希望於通過活動就能根本改善民生,主要是聚焦到領導班子、領導干部個人身上,通過掃除干部身上的“四風”之弊,優化關注民生、改善民生的工作機制、工作方式。

  對“群眾路線”內涵的理解狹隘片面

在談起群眾路線時,一些干部的認識存在一定的狹隘性,認為不外就是“三下鄉”“訪貧問苦”“送溫暖”“大接訪”,客觀地說,這些方法當然都是“群眾路線”,但“群眾路線”的內容遠不止於此,在新的社會環境下,我們應該努力走出一條高水平的“群眾路線”。

今天思考“群眾路線”,除了從黨的宗旨、認識論、方法論等傳統角度之外,還應重點考慮怎樣走群眾路線。在實踐中要增加三個關鍵詞:一是溝通,通過群眾路線實現干群間有效的溝通,隻有保証了有效溝通和暢通的對話交流,才能保証群眾路線其他內涵的實現。現在干群之間溝通不太順暢,存在許多障礙,近年來許多群體性事件從本質上說很多都和溝通不暢通有關。二是協商,可以說,群眾路線的精髓就是“民主協商”,不僅是黨群、干群之間商量,更重要的是能夠引導群眾內部不同群體、不同利益訴求者之間的“協商”,通過協商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三是參與,群眾的權利意識、參與意識越來越強,今天走“群眾路線”,要突出強調群眾對各種同他們切身利益有關事項的充分參與,在公權力運行中擴大群眾有效參與,並把這種參與形成機制固定下來。當前,尤其要關注和解決群眾意願怎麼樣真正進入決策程序的問題,因為現在征求群眾意見、民意測驗的形式很多,但民主“程序”完成后,到底征集到的民意有沒有和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到決策?並不清楚,很多時候民意成了“花瓶”。

  “開門整風”不夠,存在自娛自樂現象

“開門整風”是群眾路線的內在要求,從歷史規律看,任何整風要想取得成功都必須依靠群眾,凡事沒有群眾的積極參與,就沒有深厚的群眾基礎。但在這次教育實踐活動中,我們發現個別地方仍然習慣於“閉門”教育、自說自話、自彈自唱,關起門來開個所謂“民主生活會”,念念思想匯報材料,裝模作樣、不疼不痒,最終都是走過場。

應該認識到,指望採用一些常規性的老思路、老方法解決黨內“四風”這些老大難問題,效果肯定有限。新的方法即“公開”,打開大門,充分運用各種渠道、各種形式,確保全過程發動群眾參與,置於群眾監督之下。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在群眾家門口開展,必須堅持開門搞活動,確保每個環節、每項工作都讓群眾參與、受群眾監督、請群眾評判。群眾的積極性高不高直接決定作風改進的成效,決定教育實踐活動的成敗。今年是毛澤東發表《為人民服務》70周年,在這篇著名的演講中,他講了一段誠懇的話:“因為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我們如果有缺點,就不怕別人批評指出。不管是什麼人,誰向我們指出都行。隻要你說得對,我們就改正。你說的辦法對人民有好處,我們就照你的辦。”關於開門整風,習近平總書記也明確指出,要“容得下尖銳批評”。面對復雜的環境,每個人、每個部門的工作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錯誤不可怕,知錯就改,還是英雄。

分享到:
(責編:權娟、秦華)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