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群眾路線基層行>>走進江蘇賈汪>>文字報道

張超:找准定位 把人民常放心中

張超 潘安湖街道辦事處黨工委書記

2014年07月01日14:3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近期,在全市范圍內開展的“答三問、強五心”學習及討論活動,既是對去年開展的百姓辦事“零障礙”工程的總結,也是對今年正在開展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有力動員。

答三問,即“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要求廣大黨員干部既要認准自己定位,又要明確自己的服務對象。強五心,即對黨的事業的忠誠之心、對群眾的敬畏之心,對組織的感恩之心,對自己的平民之心,對同志的寬厚之心。對這次學習,我感觸頗多,將根據這次學習的要求認真改進工作作風,提高工作水平。

首先,要密切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現在許多群眾對一些黨員干部敬而遠之,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黨員干部身在群眾之中卻對群眾“近而遠之”,心熱不到一起、話說不到一塊、工作打不成一片。這兩個“遠”,盡管不是地理上的距離,卻是心靈上的鴻溝。“得民心者得天下”,不使血肉的聯系變為危險的脫離,每個黨員干部應當始終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遠對人民群眾心存敬畏,做到“群眾有苦,心裡難甜﹔群眾有難,心裡難安﹔群眾有冤,心裡難平”﹔堅持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問效於民,變“高高在上”為“俯身躬行”,變“替民作主”為“由民作主”,變“與民爭利”為“為民謀利”,始終和群眾站在一起、干在一塊,打成一片、融為一體,做到艱苦地方住得下,粗茶淡飯吃得進,心裡話聊得來,大小事談得攏﹔真正把人民群眾視為衣食父母當親人,真心實意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做好事,對涉及群眾利益的事不拖、不躲、不推,把人力、物力、財力、精力投向群眾最需要的方面,做到樂進“百家門”做群眾的“家裡人”,常知“百家情”做群眾的“知心人”,善解“百家難”做群眾的“圓夢人”。

其次,要學會多看群眾臉色。在實際工作中,一些領導和機關部門干部喜歡看上級的臉色行事,很少看群眾的臉色,人為地把對上負責與對下負責割裂開來。上級喜歡什麼,就不惜人力物力干什麼、抓什麼,甚至弄出一些中看不中用的“門面工程”、“政績工程”和“花架子工程”來投其所好,嚴重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群眾的臉色,好比是各級黨員干部和機關部門工作的“顯示器”。實踐一再告訴我們,什麼時候注意看群眾的臉色,順應群眾的意願,作決策辦事情就會比較順利﹔什麼時候忽視群眾的要求,違背百姓的意願,決策部署就容易失誤,建設發展就會受影響。臉色不是一成不變的臉譜,而是一扇洞察心靈的窗口。“坐在車裡轉,隔著玻璃看”,肯定看不到群眾真實的臉色﹔僅僅坐在會議室裡聽匯報,僅僅宅在辦公室裡畫圈圈,跳不出以文件落實文件、以會議落實會議的習慣套路,同樣體察不出百姓真實的臉色。隻有經常深入街道社區、鄉村田頭、廠礦學校、車站碼頭走一走,經常到超市、樓市、菜市、夜市轉一轉,親身感受群眾的冷暖喜憂,感知群眾的所盼所願,才能走進廣大人民群眾的情感世界,真正把群眾的呼聲當作第一信號,把群眾的需要當作第一選擇,設身處地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急迫、最重要的實際問題。

最后,要永葆公仆本色。我們黨始終把公仆思想貫穿在執政中。紅軍時期,我黨就形成了“蘇區干部好作風,自帶干糧去辦公,日著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訪貧農”的公仆作風﹔延安時期,陝甘寧邊區各級干部勤政為民、廉潔奉公,出現了“隻見公仆不見官”的動人景象﹔新中國成立后,黨擁有了為人民服務的更多條件,涌現出焦裕祿、孔繁森、鄭培民、楊業功等公仆典型。新形勢下,歷史條件和黨的執政環境、執政方式發生重大變化,黨經受“四大考驗”、面臨“四種危險”,有些黨員干部的公仆意識淡化,當官做“老爺”心態嚴重,自感高人一等。羅榮桓元帥曾經告誡:“不要以為你很高,這種高是因為你騎的馬高。下了馬,該多高還多高。”因此,每個黨員干部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三嚴三實”的要求,清醒地認識到當上“官”、騎上“馬”的本質和要義,始終不丟公仆本色為民情懷,懷揣一顆平常心,處理好權力與責任、當官與做人的關系,在喧囂中保持一份冷靜,在紛繁中保持一份清醒,在污濁中保持一份純淨,不追求特權、不高高在上、不濫用權力,在地位上把自己看低一些,在工作上對自己的要求提高一些,自覺擯棄特權思想,真正當好“公仆”與“勤務員”的角色。一些高官被“拉下馬”的事實表明,如果忘了自己“公仆”與“勤務員”的角色,脫離群眾搞官僚主義乃至腐敗,不論“坐騎”多高、權力多大,都會從馬上“栽下來”。

分享到:
(責編:朱書緣、謝磊)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