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習近平總書記選擇蘭考縣作為聯系點,要求把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作為一條紅線貫穿教育實踐活動始終。開展教育實踐活動,是要通過深入查擺和切實解決作風上存在的突出問題,促使黨員、干部真正為民務實清廉,密切黨群干群關系,進而形成推動深化改革和事業前進的正向動力。在此背景下,各地各部門黨員、干部學習焦裕祿較往年更顯隆重熱烈。一些黨員、干部通過撰寫學習體會文章、公開講黨課等方式深入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很多精彩觀點、深入分析可圈可點。
然而,也有一些黨員、干部的學習,是“趕潮流”“應付事”性的。這樣的“學習”的共同之處在於:其觀點,一般都是頂著“學習”的帽子,講的還是自己想要宣傳出去讓上級部門或領導看到的所謂“政績”,通常整篇談的都是經濟發展、鋪路修橋,全不見“焦裕祿精神”中最重要的群眾觀念和群眾感情。對照焦裕祿這面“鏡子”,人們很難看出其與焦裕祿的差距,這反映出一些黨員、干部並沒有掌握焦裕祿精神關於群眾工作的內容實質。應該看到,群眾工作不是簡單的“經濟發展、鋪路修橋”,經濟要發展,路要鋪,橋要修,但沒有“心中始終裝著人民”的愛民情懷、“尊重群眾”的求實作風和“任何時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人民群眾是不買賬的。這些年,一些地方的發展成效顯著,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是不是黨的凝聚力、群眾對黨的親近感也相應提高了?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是不是就更加密切了?事實上,經濟發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不等於黨同人民的聯系就更加密切了。一個普遍的判斷是,現在,有的地方脫離群眾的現象反而比10年、20年前更加突出了。原因正在於,一些黨員、干部對群眾的感情變淡了,群眾觀點丟掉了,群眾立場站歪了,群眾路線走偏了,進而作風問題變得突出了,以致招來群眾的反感。
發展仍是第一要務,但人心向背絕不單純取決於經濟發展、物質生活水平。改革步入“深水區”,我們面臨的風險和挑戰遠勝於往昔,脫離群眾的危險較過去大大增加。在焦裕祿同志逝世50周年的今天,每一名黨員領導干部在對照焦裕祿這面鏡子時,都需要認真地問一問自己:掌握怎樣的群眾觀點,樹立怎樣的工作作風,保有怎樣的群眾感情,才是對這位不朽的楷模的真正追思?
《 人民日報 》( 2014年07月01日 18 版)